訂戶通訊 35:AI 焦慮是純粹的跘腳石、五個我不可或缺的 YouTube 頻道之一,Tony Huang
又到了星期六,這週工作上發生了一些變化——比較不好的那一種,讓我不禁有點沮喪
各種焦慮交雜在一起,對人的行動會產生明顯影響
雖然我還是勤勤懇懇地開發著我的 Side Project,但目測時程會 delay
進入第一個話題,那就是「對 AI 的焦慮,純粹是浪費生命」
這話說得比較重,不過現在想一想,似乎就是這樣
注意,這裡並不論這些焦慮是有道理或沒道理,而是它們全都是——浪費生命
我們很常聊到的關於 AI 取代某種工作、角色的議題。比如〈訂戶限定 26:OpenAI o3 太強了、每星期走 7 萬步、軟體工程師的 AI 焦慮與期待〉
現在的文章、影片也是滿天飛舞
也許我自己也是一個焦慮發散源XD
我深深覺得,這類元素要盡可能主動避免比較好,至少不能讓它無限蔓延
這類焦慮不會促使你行動(除了下面提到的那種「購物行動),往往只會阻礙你的行動
從各種角度來看,它幾乎沒有任何好處
能夠從這類焦慮中得利的人,就是靠著這它來讓你付費加入社群、購買產品或參加線上課程的人
當然,並不是所有這些都被我視為割韭菜——有些需求就是存在!
但市場上仍充斥著大量透過「放大你的恐懼與焦慮」來試圖讓你從腰包掏出真金白銀的人
浪費錢可能還不要緊,但時間和心力、逝去的青春,無從計算
逃避焦慮是人的本能,這個本能是很好的驅動力——有時用在對你不利的地方
上次跟一位同為軟體工程師的網友聊天,他覺得 Twitter 上的 AI 資訊真的太多了。沒錯,我正是因為這樣基本上不太再使用這些平台
相信你我身邊都有這樣的人:知道這些社群平台充斥著太多會影響情緒的東西(主要組成是焦慮和情緒刺激),所以決定把它刪除
過了一段時間,又忍不住裝回來,就這樣無限循環
這個場景應該非常熟悉吧?
仔細想想,光是這樣和自己、和這些東西戰鬥,會消耗多少時間呢?我跟 AI 說至少 20% 吧,AI 立刻說你肯定是低估了啦XD
好吧,請不要說實話!
一如往常,我依舊無法提出什麼解方。在此只是想特別提醒自己或大家,這些東西每看一秒就是浪費一秒
如果眼前或三個月後沒有什麼明確的小目標,那看看或許無妨
如果自己手上已經有正在進行的計畫,比如說我的 side project,那這類的資訊最好是少看為妙
而當你決定要「少看為妙」的時候,卻又陷入了剛剛提到的「刪了又刪」循環,沒關係,這是人之常情,不要氣餒,再試一次吧!
我自己的話,最近這幾個月確實很少看社群平台
儘管上一期提到要 Build in Public(有發第一期了),我仍然在發完文之後就不再看,等到下次要發文時再統一回覆留言就好了(雖然對留言者比較🙏)
不妨再複習一下這影片:我每天用多少社群媒體?可能出乎你意料
但我的 YouTube 難題(重度成癮)仍未有解XD
作為 YouTube 重度用戶,從這期開始,我要不定期展開一個小系列
精選在我 YouTube 訂閱的八十幾個頻道中,如果只能留下五個,我會選哪五個?
這是靈魂的拷問!
但不瞞你說,我認真想過之後,目前只能選出四個而已——達到不能沒有的程度
接下來我會分散在期講講這四個頻道,簡介他們的特色,以及為什麼我離不開他們(恰巧都是男性😅)
第一個是誰?當然是,我在〈Tony Huang 與我的坪林之旅〉已經大力推廣過的 Tony Haung
為什麼這頻道讓我喜歡?
我覺得除了他的內容之外,更重要的是你可以看到,他已經退休了,但工作的時數可能不輸朝九晚五的上族族
他發片的頻率如此之高,剪片花的時間肯定不少
而且你要想,他不只是剪片,連出去遊玩的時間基本上也要算進工作
雖然這份工作不是公司付錢給你(他也沒接業配),但在我看來,你出去玩還要拍片、向別人介紹,這就是工作
我覺得在他身上體現了一種,人不管到幾歲都還是能有所目標,甚至能夠為別人帶來貢獻與影響——讓我有影片看並獲得滿足感——的追求
這很符合我「想寫程式到 70 歲」的價值觀!
寫程式不一定是為了賺錢,但總希望能夠對人有幫助、有價值
當然,前面講的是我對 Tony Huang 這位創作者的一種生活形態與人生追求的嚮往
即使就內容而言,我的評價也很高。很多時候我去新的路線探險旅行,都是看他的影片——這是扎扎實實的幫助
還有,就像第一個話題提到的,當我深陷於 AI 焦慮時,看他的影片,也能讓我得到些許、片刻的寧靜
最後推薦三個我個人挺喜歡的 Tony Huang 影片:
不用說,在文章中已經推薦過,但仍值得再次推薦
半嶺水圳步道在文化大學後山,我和女友去過一次,個人覺得真的超級漂亮,應該是所有水圳步道中最美的,也是我印象最深刻的步道
坪溪古道,我還沒去過(交通有點遠),不過影片中的這條「水路」非常吸引人
這三部影片,後兩部是我重新看他的影片清單挑出來的——挑我特別有感、有記憶的主題
不得不說,他的發片頻率真的太誇張了!
我記得他曾提過,製作影片對他來說負擔比寫文章更小,所以如果全力以赴,一個月可以發 20 支影片,但只能寫 10 篇文章
看起來確實如此,真的很猛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