技管思維 logo

技管思維

Subscribe
Archives
May 7, 2023

「資料夾」和「標籤」的使用概念差異

PARA概念簡述

根據「The Second Brain」中提到的「PARA」概念,分成4個資料夾背後的理念是「Actionability」。也就是說,越是預期會「付諸行動」的,越是要放在前面的資料夾。所以,最短跑,最急件式的資料,都應該放在「Project」的資料夾中,而長期責任或關注領域的內容,要放到「Area」資料夾中。個人興趣類的資料,就應該放在「Resource」中。而沒事根本不會拿起來看他一眼的,就是要封存到「Archive」中。

實務狀況

舉例來說,「第二大腦」只是個人興趣,所以相關的筆記都放在了Resource下。可有陣子這個主題被同事們高度重視,甚至也變成孩子或老婆的學習方法論的基礎,因此他們都希望我能把收集到的新資訊,都整理或分享給他們。此時,同主題的資料會需要變成放在Area下,因為我確實需要一定程度的”付諸行動”。

所以,原來我零碎分布在Resource裡的筆記,就應該要都找出來,放在Area下。

接下來,長官也注意到「第二大腦」方法論的重要性,要求我為同事們開個演說或是課程。這下這個主題可完全不折不扣的需要變成一個Project了。接下來的筆記,就算我記得要放到Project下,可之前可能有些還散落在Resource中的,或是已經整理到Area中的筆記,難道是要把它們找出來,統統搬到Project下了嗎?

正確答案 (驚不驚喜?意不意外?!😅)。

「資料夾(Folders)」,「關鍵字(Keywords)」和「標籤(Tags)」的差異

可問題來了,如果我有超過1000個的筆記,我要怎麼找出它們,然後放到指定的資料夾?答案是,要”找到筆記”,靠的並不是「資料夾」,而是「關鍵字」和「標籤」。

「標籤」是用來補足關鍵字不足的工具。一篇講Linux中互斥鎖(Mutex)的筆記,全文可能沒有任何「Linux」的關鍵字,但這篇筆記完完全全,不折不扣就是篇Linux相關的筆記。因此我們就應該透過給予「Linux」的標籤,來補足關鍵字的不足;用於描述綠色能源相關的筆記內容,如太陽能、風能、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介紹或應用,文中可能不會有任何「綠色能源」的關鍵字,透過標籤就很有效的找到這些文章。

另外,有人可能會說,這和論文中常用的「See Also」有什麼不同?如果只看一篇筆記,只看一篇論文,用Tag或用See Also是沒什麼差別。可一但把這個規模放到100篇,放大到1000篇,問題可就複雜得多了:在講「第二大腦」這種主題的文章中,有人會說「The Second Brain」,有人會說「第二大腦」,有人會寫「2nd Brain」,還有人會寫「2nd_brain」…多的是有各自表述的空間,如果我們不用一個標籤給定下來,屆時我們根本不曉得要用什麼樣的關鍵字去搜尋?

所以在面對每一篇筆記的Organize的過程時,我們要詢問自己的是:「這篇筆記是為了支援哪一個行動的?」,而不是「我要放在哪裡才能有效率的找到它?」或是「放在哪裡”意義”上比較正確?」。如果此時此刻,這篇筆記並沒有和任何一個活動有關係,那不論是丟到Area或是Resource都沒有關係。因為”意義”上的正確並不是「行動」,沒有行動就不會帶來價值,如果不會帶來價值,那放在哪裡真的沒有什麼關係。

原來的問題並不存在

所以回到原來的那個問題:我有超過1000個筆記,我怎麼有辦法記得,當時它們被放到哪個資料夾?然後要找出它們,根據PARA的原則,放到”現在”該放的資料夾中呢?

現在我們知道了,「找出他們」本就不關資料夾的事,而是我們當時是否有足夠的關鍵字或標籤。它們確實有可能在不同的資料夾,但若我們有足夠的標籤或關鍵字,一搜尋就出來了不是嗎?而且一但搜尋出來,把它們移到指定的資料夾,根本就是幾個拖曳動作就可以解決的。真正的成本並不是在「移到資料夾」上,而是在「找到那些筆記」。

Don't miss what's next. Subscribe to 技管思維:
This email brought to you by Buttondown, the easiest way to start and grow your newsletter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