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己喜歡,放得下,過得去,入得了眼,寫得出來
最近陷入寫作瓶頸,很常想不出來該寫什麼,所以發報時間很不穩定,不幸中的大幸是還好沒破功。我很不想又去寫「消化輸出」系列,那會把這份電子報搞得像書摘一樣。可真的要寫原創思維,其實本就需要有足夠的發酵及時間,才有可能有些較有價值的東西可以輸出。我知道我陷入了所謂的「寫作撞牆期」,能破解的方法,就是把自己的"堅持"都給放下。對內容的走向及格局都可以放下,唯有「寫作」這件事不能放下。
這張圖是《混亂的中程》提出的「創業者的快樂」分布。以前就知道這張圖,而現在該是把這張圖拿出來的時候。當時一看到就笑了出來,原來大家知道的那些創業者,在功成名就之前,他們在創業路上就是這樣跌跌撞撞的呀?
從「好像有感覺了」掉到「哎喲」,從「開香檳囉!」變成「媽的,這是怎麼回事?」,我完全可以體會及理解那是什麼感覺。別說是創業,軟體開發有時根本就也是同一回事,正當自己覺得好像對自己手上的技術有些理解的時候,一個不預期襲來的難題,又會把自己打回原型。有時文思泉湧的時候,可以1個鐘頭內就寫出一篇電子報,有時在卡關的時候,真的也是會百般懷疑,自己哪來的自信喊出要日更?
這「混亂的中程」我們拉遠來看,或是回頭去看,都會一笑置之。可當我們是身在其中的一份子時,我們真的很難有那個閒情雅緻去安慰自己,這一切都是正常的。這不是"知不知道"的問題,而是"相不相信"的問題。在這個過程中,我們眼前可能沒有任何能給我們證據,去相信自己的信念,連自己都找不到理由可以說服自己,那真的很折磨。
回頭來看,我該做的就是堅持改變任何我能,或是我應該改變的思維,採取行動,去堅持住繼續思考和寫作。你看!整體趨勢不就是會向上嗎?近期的指標不就是上上下下嗎?Why bother these matters?
雖不是有意預告,但接下來我確實是想寫一些「想寫的東西」。可以確定的是大方向不變,大致上還會是「技術」,「管理(含自我成長)」或是「思維」類的東西,但可能會是寫一篇文章的讀後感,或繼續寫一些書摘(沒辦法,閱讀真的很重要,而且對激發想法也很有效),甚至會是全英文的寫作(不過我會附翻譯就是了)。也許對讀者來說,「口味」會有點雜吧,不過至少我自己喜歡,放得下,過得去,入得了眼,寫得出來,沒有什麼比這件事更重要了吧?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