只要有心,人人都可以有「產品思維」(上)
創投風氣甚行的現在,各行各業都要求設計師,專案經理,甚至是工程師,都要有所謂的「產品思維(Product Thinking)」。尤其如果你是名新創公司的創業者,敏銳的產品思維更能幫助你募到資金,讓你的產品在許多競品當中脫穎而出。
雖然完善的產品思維是公司產品的基石,是分析師或投資者判斷的起點,但這也帶來一些間接的影響,有些新產品線被開發出來,或是現有的產品找到新的市場,就是產品思維帶來的影響。
產品思維不再只是產品經理,或是C Level的人所需要具備的能力。這樣的能力也不是商管學術領域的理論而已,這是一個每個階層都可養成,而且能在整個產品的創造過程中,賦予能創造市場價值的能力。
所以產品思維是什麼,不是什麼?
最簡單的定義就是: 知道怎麼讓用戶「覺得這產品有用,而且愛用」的技能。
就像其他技能一樣,都是可以被養成的。那並不是一種「直覺」,就算是,也是一種可以被訓練的出來的直覺。
具有產品思維的人就是「Product Thinker」,他們熱愛評論他們喜歡的產品,他們總是打破砂鍋”想”到底,會從各種不同的面向去思考,為什麼產品是這樣設計?用了別的設計對用戶對產生什麼樣的影響?他們會深入的去追尋「為什麼」背後的答案,幾乎是到一種「狼吞虎嚥」的程度。他們腦中的產品思維,總是會讓他們去讀像是「What makes TikTok so popular」或是「Leads to Figma’s growth」,或是「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pular marketplaces are」這類的文章。
這對他們來說簡直就像解謎一樣: 為什麼這個App一飛衝天?為什麼那個App的功能讓我同事為之著迷,但其他的競品卻沒人要跟進?為什麼這個服務讓Laura嬸嬸每年都乖乖付費使用?裡面主要是靠哪些功能收割了大多數的早期用戶?是什麼樣的亮點,吸引表哥Elias跟他的朋友去下載試用了那個App?這個App的推播通知是充滿吸引力的,還是很擾人的?…從這些細心觀察的洞見中,我們如何從中學到些東西,能讓我們的團隊做出更好的產品?
產品思維其實就是一個習慣,一雙願意觀察的眼睛,以及一種心態。
如果你想瞭解自己是否具有產品思維,或是深度是否足夠,或是你想評鑑同事是否有足夠的產品思維,以下的問題可以幫助你有所釐清:
評論產品: 嘗試找出成功產品中最合理的規格決策/定位,為什麼?
決定方向: 你怎麼協助贏得目標用戶青睞,來使用你的產品?
解決問題: 面對一個痛點,你怎麼設計解決方案來滿足用戶?
反過來,我們也有一些反例,來幫你釐清什麼不是產品思維:
你最喜歡的產品是什麼?
你認為這個產品的收費服務,要收多少錢才合理。
你怎麼解釋你產品的亮點給5歲的孩子瞭解?
「1.」的問題是,你的心中沒有「用戶」。「2.」的問題是收多少錢這件事跟滿足用戶痛點,讓他們覺得”有用”或”愛用”的距離太遠了。「3.」的問題和「2.」類似,即便你的TA是5歲的孩子,重點也不是產品,而是「用戶想要的是什麼?」。
產品思維 x 設計思維 x 產品願景
另一個常見的誤區是把產品思維和「設計思維(Design Thinking)」和「產品願景(Product Vision)」混為一談了。通常的狀況是,產品思維是站在最前面理解用戶的「想要」,進而指引該用什麼設計思維,以及產品願景應該是什麼樣子的。
設計思維是一種方法學(Methodology): 從原型設計(Prototyping),用戶研究到驗證測試的過程,目標是將解決方案的概念具像化(Conceptualizing)。但產品思維是善於瞭解用戶,並能預測出用戶想要什麼的技能。設計思維往往是一種以實作為導向,搭配叠代的方法來解決一個具體的問題,而產品思維對人和產品之間的關係更加全面和直觀。也就是說,雖然設計思維有許多研究方法可深入瞭解解決問題的前提及效果,是產品創作者重要的工具,但整個產品大大小小的決策都要用這種方式去定案並不實際,這個時候就是產品思維,也就是那份直覺能排上用場的時候。
產品願景是更進一步的,描述了這個產品將對這個世界有什麼影響,創造了什麼價值。願景的本身是不包含「為什麼這麼做」以及「怎麼做出來」的這些細節。它可以是一個故事,描述著這個產品在將來普及使用時生動的景象。僅管看起來很完美,但這並不是拿來代表產品釋出版本時程表(Roadmap),當然也不足以驅動整個產品的生命週期(Life Cycle)裡的設計及實作。
如同之前所述,雖然我們在科技界看到許多新創公司的CEO或設計師,在一次次產品的創造中歷練出擁有絕佳的產品思維,但這並不是他們才能擁有的特權能力。甚至,這也不需要什麼紮實的洞見能力,那我們要怎麼樣培養出我們自己的產品思維呢?這裡有兩個最重要的習慣,可以有效的幫我們養成產品思維:「細心觀察(Observation)」和「好奇提問(Inquiry)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