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正的趨勢,永遠是那10年都沒變過的需求
今天聽Manny的Podcast,聽到Bezos在2012年的re:Invent大會上講的一段話,真是有種"突破肓腸"的醒悟感:
我常被問,「未來十年,有什麼會改變?」然而,我幾乎沒被問過,「未來十年,有什麼不會改變?」其實,我認為後者更重要,因可根據真正不變而穩定的事物,建立商業策略。
這句話從2022年現在回頭看,經過了10年,依然是不變的真理。
近年來技術迭代越來越快,熱搜字(Buzzword)推陳出新,許多的新創也一直搭著這些Buzzword在提供服務或是解決方案。但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,新的技術或新的趨勢,並不一定總是最適合的。當然,變數很多,可能是技術還不到位,可能是需求還不到位,可能是環境還不到位,可能是政策還不到位等等。新的事物自然就是要面臨許多質疑和挑戰,過不去的,就成為「變化」洪流的一部分。
因為變化越來越快,就代表機會成本越來越高,「選擇」這件事的難度就成等比級數拉高。
用了A技術,就能只搭配B服務;導入C產品,就只能找懂D技術的人;統一使用E引擎,大家的人力及產出資源就得花一段時間統一格式…因為每次的轉換都是難以量化的成本,選擇該產業領導的大廠,使用成熟的技術,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是再合理,自然不過的決策。技術上的選擇不只是品質問題,更大的問題是連結性資源。任何一個選擇都要繼續深入思考,我可以接上其他主流的產品嗎?我容易找到學習的資源,找到技術高手嗎?大家都在用的技術或服務,用戶就多,累積出來的品質要求,自然也是降低風險最具槓桿效益的好處。
技術的選擇通常不太困難(難的是通過主事者的選擇),趕上市場或趨勢的選擇就真是困難的事了。
可不是嗎?十年前電資學院畢業就是「科技新貴」的候選人,但現在越來越多人投入中文系,心理系,影劇系這些重感性的學系,學習怎麼更有溫度的敘事表達;幾年前寫部落格是個人興趣,現在不只是要寫部落格,還要發電子報,拍影片,錄Podcast…才有可能在個人品牌上站穩腳步;以前寫筆記寫日記是小學生的作業,現在是可以開班授課的重要知識課程;我們都以為文字模式的系統這麼"落伍"會消失,結果每個最新最潮的系統都是架在這些底層架構上;當許多開發者只會用Visual Studio (Code)時,Vim/Emacs的用戶仍天天用它,交付系統底層最重要的那些新版驅動程式。
就像Bezos在那年大會說的一樣,消費者永遠都想要更便宜的商品,更快的送達,那就是10年後都不會變的事情。我們都需要從A點到B點,但我們再也不一定需要買部車;很多在Web3現在炒得火熱的去中心化金融,品質完全無法和Web2就做得一樣成熟;就算Metaverse再怎麼迷人,你也一定不想要整天都掛在裡面。很多時候那些不會改變的需求一直都在,我們都應該堅定的站在這些需求上,去思考有什麼更好的技術來滿足它們,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槌子,來看看有什麼需求,比較像可以敲看看的釘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