招募者的責任
每隔幾週,我們都有一次跟大主管分享近期管理相關經驗的簡單茶會,也同時會讓一些較資深的工程師,在這個茶會上介紹一下自己及成長經驗。這一次跟著我進去的,是一個當時由我面試進來,在試用期確認職能不足,轉調到別組後發光發熱的女生。她這次講述的是從進入公司,受到質疑及挫折,一直到現在找到自己的位置,不斷以自己的優勢,努力成長的經歷。
後來因為組織調整,我又間接的變成了她的主管。僅管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,她無法勝任我這個小組的職務要求,但隨著她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,成為新主管的得力助手後,我是真的很為她開心的(當然現在也是我的得力助手👍)。只是到今天聽她說出,在當時幾近絕望的挫折感受後,我深受震憾,覺得自己需要為她的磨難,負一定程度的責任。在這裡也感謝她,讓我學到在管理職務上很重要的一課:
你沒有堅持住招募應有的能力要求,不只是浪費大家的時間,還有可能造成別人的磨難。
當時的時空背景下,小組剛成立,人力非常短缺。而且由於我這個小組的業務性質十分特殊,職能要求既需要產品團隊的實戰經驗,更需要技術團隊的研究精神,因此在招募的過程也不是很順利。有產品實戰經驗的人,大多數就是想做產品的;而真是技術員的,基本上不會來應徵我這個"純度"不是很高的技術職缺。當時是新手管理者,也可能是受了一些熱血漫畫的影響吧,會覺得只要意向明確,認同這份職務的目標,職能進來都可以再訓練即可。後來的發展就像一開始說的那樣,大家都充滿磨難。也才讓我理解到,求職者的「熱情」,並不是看不出來的。
在筆試的時候,她的成績算是在及格線邊緣,我覺得很不樂觀。可是看她意向很明確,我就再發了題目給她,請她回去認真思考一下,不只是這次的筆試,若真的接了這份工作,以後每天的生活都是在跟這些難題奮戰,會需要讀不少資料,會需要死不少腦細胞,更需要不斷的寫程式驗證想法。如果她真的確定的話,就請她準備好第二次面談的簡報(針對發給她的題目),我和我的主管會一同複試。到了第二次的複試,她準備的非常充份,當然我們就沒有理由再拒絕她。
儘管她進來後非常努力,在試用期就常加班看資料,問同事問題。儘管大家都傾囊相授了,看到她完全無法反應(不是「😵💫」就是「😐」)的表情,我們就知道狀況比預期的還嚴重:無法說出哪裡有問題,比不知道哪裡有答案還嚴重。每次簡報後,她總是帶著一卡車她應該要知道答案的題目,繼續過著努力掙扎的試用期。當時我和另一位主管算是共同管理這個團隊,我們著急的在想,怎麼樣可以更快的帶她進入狀況,也不斷的在討論日後的招募標準要怎麼調整,但面對現在眼前這個難題仍是束手無策:距離實在太遠了,遠水救不了近火,螳臂豈可擋車?
接近試用期結束之前,我意外發現,她有一些手繪的技能。因此二話不說就請她給我一些作品,趕緊幫她物色適合她的美術職位,準備做為Plan B。但當資深美術人員看過作品,就表示她的職能並不到可以用的程度的時候,我的心涼了一半。同時,我也再找她深談,她目前的職能,距離能真的投入研發,實在太遠了。對這份職務她還有什麼想法,有什麼我可以提供或協助的?
結果,竟然從她口中聽到「我發現…我比較確定了,我真的對軟體開發沒有那麼深的興趣。」這下我的心可是比Air Wave還要涼了😱。
明明我已經這麼小心仔細,確認求職者的意向無誤,但最後新人竟然會「確定對軟體開發沒有興趣」?!這是她畢業後第一份工作,比起許多沒有目標,也沒有動力去尋找目標的畢業生來說,她至少願意踏出第一步。而且她這麼努力的確認,我沒有責怪她的理由,她學得很多了,也想得夠多了。我回想我當時的感受,應該比較像是一種無所適從的自我懷疑吧。我真的不知道,每個求職者覺得自己的「很有熱情」,實際上究竟能燒多久?覺得自己很清楚這份工作要做什麼,但清楚自己打算要為這份工作付出什麼嗎?
所幸,最終在試用期結束的時候,另一名主管細心的觀察到她細心及耐心的特質,決定將她轉調到自己的團隊,做測試及調研的職務。儘管我有一種「燙手山芋換人拿」的很不好,也很不應該的想法。真的換人拿了,並沒有讓我有鬆一口氣的感覺,反而讓我認真的反省及記錄,自己招募的思維是不是有很嚴重的誤解?我真的知道什麼叫做「熱情」嗎?
後來我慢慢建立了比較正確的招募觀念,找到的也都是不錯的人才。她也在新的組織表現的很稱職,新主管的評價非常好。因為整件事情還算是一個Happy Ending,兩邊的組織都逐漸成型,上了軌道,這位學妹(對,跟我同大學)的事,就變成我招募新方法的「對照組」,我只是覺得,還好我們大家(公司,部門,我和另一個主管的小組)付出的成本並不太高。
時間回到今天。當她重新表達出她那時的挫折,無助及自我懷疑時,強烈的不甘心讓她幾度都哽噎到說不下去。她一直是情緒很穩定,而且人際溝通非常柔和及圓滑的業務窗口,不管是專案單位或是相關的管理幹部,對她的評價都非常好。但我完全沒有想像到,那時她的壓力竟然這麼大?這段歷程也很強力的衝擊了,我對自己這個「團隊負責人」的角色的責任認知:要不是有另一個主管收留了她,我就只是很冷血的請她回家乖乖種田,沒我的事,不是我的錯,對嗎?在我眼中,她只是一個「不能用」的新人,下次再找的時候要多留意一點就好,對嗎?因為團隊急需補強人力,所以我就可以降低標準,亂槍打鳥,先找人進來就是了,不能用再換一個就好,對嗎?當我讀過一些書,自己不覺得是「新手管理者」的時候,我在做的事情跟「工頭」有什麼兩樣?
以前不論是在書上看到,還是在文章上看到,一些企業經營者對這個國家,是有其「社會責任」的。像是指發生天災的時候要出錢出力,提供一份工作,養活員工一家大小,或是要提供一些獎學金,回饋給清寒學生做獎學金等。技術經理人的招募雖然看起來很單純,就是找一個技術員,但實際上這也是一份小小的"社會責任":
我們是要給團隊帶來新的可能性,而不是剝奪新人的可能性。
當我在面試那關,沒有搞清楚該堅持的條件,隨便把人帶進來,就等同於也可以隨便把人送出去,就是在浪費大家的機會成本,更甚者就是在磨滅求職者的自信及其他的可能性。組織有自己的框架,新人當然也有,若是要硬套進來,就是「削足適履」。我們不應該削組織的框架,當然也不應該去削新人的,而是讓他們一開始就是合適的,才能有更好的基礎,創造更新的可能性。
我還是個很資淺的團隊管理者,在人員招募這件事上,更是有許多思維及視角要學。這不只是一個「成本」的問題而已,更是一個「責任」的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