技管思維 logo

技管思維

Subscribe
Archives
July 17, 2022

《找到你的為什麼》消化輸出 - 1

賽門.西奈克(Simon Sinek) 的黃金圈(The Golden Circle)理論已經被許多文章所引述,是一個非常容易理解的概念。但就像之前的OKR或是逆向工作法一樣,認真深入去看原文的話,應該會看到更多沒被引述的重點。也正好利用這個小暑假,好好來充個電吧。

在書中的序章中,有這麼一段話是很有意思的:

成就感不是快樂的同義詞。工作中很多事情能使我們快樂:達成目標、獲得升遷、發掘到新客戶、實現一項企劃…這些項目可以一直列下去。但快樂短暫,心情很難持久。沒有人會因為記得一年前達成的某個目標,整天精力充沛地走來走去。情緒的強度會隨時間遞減。

我想「快樂」的一個很重要的元素,應該是「充實感(fulfillment)」吧。我們或許可去做一些感官上令人愉悅的事,但那並不會讓我們的人生有"被充實"的感覺。而為什麼我們需要"被充實"才會感到快樂呢?我們為什麼會覺得有缺了什麼,才需要填滿它?又為什麼馬斯洛需求模型清楚定義,「自我實現」是人類的最高層度需求?這些問題背後的"答案",就是我們在尋求我們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「為什麼」吧。

位於黃金圈內層兩圈的「怎麼做」和「為什麼」,則對應到大腦中心區塊的「緣腦」(limbic system)。大腦這個區塊負責掌管人所有的行為決策,同時也掌管所有情緒,例如信任與忠誠。但不像新皮質,緣腦沒有語言功能。所謂的「直覺」(gut feelings)即源自於此,與直覺無關,而是我們難以解釋為何必須做出某個決定的一種感覺。

這個研究很有意思,「為什麼」應是人類行為的最高指導原則,理論上,這應該是個像1+1=2一樣直覺的真理。但實際跟大腦的結果有關,這還是第一次聽到,而且連「直覺」都可以用一個理論解釋。當然,這不是代表非0即1的黑白思考方式,但在沒有足夠的知識決策時,原來「直覺」是由緣腦決議的,而決議的理由就是「為什麼」。

「回答我能對公司有什麼貢獻以前,」她沉穩地對人資主管說:「請容許我先說明我每天早上起床的理由。」

「我努力想幫助別人展現最好的自己。這是激勵我的動力。我從貴公司的網站發現,這正好也是你們相信的事。看到這點,我怎麼會不想來應徵加入你們的組織呢?」

書中說到「艾蜜莉等於直接與面試官大腦的緣腦溝通,那也是大腦的決策中心」這句真的很有說服力。若今天是我在面試,有人可以對我們公司,對我的組織,對我這個職位的意義,這樣詳細的描述出來,我一定馬上就會暈船。這不只是「我想找什麼樣的人」而已,這根本是在說「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」一樣。這不只是說出我的心裡話,更是說出了我的「為什麼」。

商業若是純粹的科學就好了,只可惜不是。商業雖然部分環節可以預測、具有實質、易於衡量(獲利、收益和開支),但現實是,商業很大部分都是無法預測、不具實質、難以衡量的(遠見、創意、信任……以及聘用適合公司文化的人)。不是我們不懂無形之物的價值,只是我們解釋不出價值為何。有時無形的價值會被捨棄,因為來自於內部或外部「拼成績」的壓力,蓋過了為公司長遠發展著想。也可能有些時候,無形的價值遭到忽略,是因為我們能力不足,無法充分理解或解釋、沒有耐心培養,或者不知道該用什麼量尺才能準確衡量。要是有適當工具管理,我們可能就會給予無形的價值更多關注。

這真的是很直接映射到部門最近的狀況。就像愛因斯坦說的那句「Not everything that can be counted counts」一樣,當我們貼近了可量化的支援業績,我們更應該重視的「為什麼」就被捨棄了。為什麼公司要有技術部門?為什麼我們還被歸屬於「研發」部門?如果我們忘了那個「為什麼」,我們就無法從我們的工作中獲得成就感,也無法從我們的工作看到價值,如果連我們自己都看不出價值,無法為之辨論,自然別人就更不會認為我們做的事情是有價值的。

Don't miss what's next. Subscribe to 技管思維:
This email brought to you by Buttondown, the easiest way to start and grow your newsletter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