技管思維 logo

技管思維

Subscribe
Archives
July 23, 2022

《找到你的為什麼》消化輸出 - 7

《找到你的為什麼》消化輸出 - 6

跟隨你相信的價值,勇敢行動

這一章有一部分算是延續上一章的內容,講到任何組織即便進行了探索「為什麼」的過程,卻不一定能付諸行動的理由。別說是自己所服務的公司了,現在在線上的科技巨頭,也幾乎無法避免書中提到「岔路」的命運安排:

500

一但公司上市櫃,有了「需要對股東安排」的理由,就像上圖一樣,「為什麼」就無法和「做什麼」一同前進,必須退居二線,直到漸漸迷失。企業的生存理由是獲利,這是100%正確的,但真正造成問題的,是跟人類過胖的理由一模一樣:獲利超過了"生存"的需求。

我們可能沒辦法闡明這些變化,但組織經歷岔路的時候,誰都看得出來。徵兆包括壓力增加、熱情減少,生產力、交流和創新都變 少。大家開始會說:「以前在這裡像一家人,現在只覺得是來工作的。」之類的話。從前大家受到感召,自願與組織並進,現在經營者 和高層主管必須積極行事,用加薪等辦法留住員工,獎金取決於產能,決策只會和承諾在組織裡待超過五年的人分享。這種以利為本的 操控短期內有效,但註定無法長遠。到後來,員工的信任和忠誠會瓦解,績效不佳、數字下滑、公司裁員,整個組織文化開始腐蝕。

可是我們能要求公司的高管,放任獲利成長的需求不管嗎?在「在商言商」的大船上是不可能的,那"下船"的可能性在哪裡?

不論是想主動保護一個發展興旺、持續已久的為什麼,還是需要復興一個長久受到疏忽無視的為什麼,你最有力的工具其實也是最簡 單的,那就是說故事。組織或個人都適用。數干年來,早在書寫文字發明以前,人類就知道靠說故事來傳遞知識和共感。說故事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一項要素。最出色的故事可以分享我們的價值觀和信念,這樣的故事強而有力,激勵人心。這些故事既是為什麼的源頭,也注入燃料,讓為什麼的火苗延續下去。這也是為什麼,明白實踐「為什麼」有多重要的公司,會讓内部團隊能輕鬆用故事強化共識。

《人類大歷史》真的是影響許多讀者,說服力十足的一本好書。人類和其他動物的關鍵不同,其實就是「故事」。唯一有可能"下船"的方法,就是要有足夠且持續的強力故事,不斷燃燒著這些公司的核心決策層的「為什麼」,才能期待他們有一天能做出改變。

整本書到這裡算是完結了,雖然對我而言,比預期的來得單薄,但至少不算是雷。後面有一些他們在工作坊中被詢問的問題,非常實務且犀利。他們的回答我也覺得很有意思,深受啟發,值得說一下。

Q: 我的「為什麼」可以是家人嗎? A: 用這種語彙講起來可能很奇怪,不過家人其實是「做什麼」。談論你的家人不會找到你的為什麼,談論家人在你心中喚起哪些情感才會。

說句比較殘忍的話,家人很常就是我們去尋找「為什麼」最大的阻礙。但書中提到一個更深入的關鍵:那些被喚起的情感,才有可能是我們的「為什麼」。所以這能讓我們腦袋更清楚的去思考「為什麼」,因為跟「家人」的關係混在一起,就會變得前後矛盾,也絕對無法找到真正的答案。

Q: 我可以有不只一個「為什麼」嗎? A: 賽門常常說:「如果你在職場跟在家是不同人,那其中一邊你一定在假裝。」我們核心是怎樣的人,不會因為所處環境而改變。

Q: 我的「為什麼」能不能隨年紀改變? A: 可能會找到更加精準且有意義的言詞加以表達。不過,言詞背後的感受跟從前是相同的。你用的字眼可能會變,但你的為什麼不會改變。

其實這真的是很好的問題,很清楚的定義了「為什麼」的深度,和我們淺層的那些「目標」的不同之處。就像剛剛講到的「家人」,甚至是書中另一個問題「『賺錢』是一種為什麼嗎?」一樣,那些其實都是我們努力的「目標」。這些目標都有要執行的理由,但多數的時候,它們只是我們心中的「為什麼」的必要環境或條件。

Q: 萬一我的「為什麼」跟我的工作不一致,我是不是一定要辭職? A: 我們不可能永遠有辦法控制身處的環境,但我們可以為自己的存在方式負責。

我想這是許多從公司離開自行創業的理由吧。不管是否有創業的環境支援,我們確實要有這樣的認知,我們唯一能改變的還是自己。

Q: 我們可以配合顧客調整「為什麼」嗎? A: 彼得有一次主持工作坊,聽到有人說:「我們應該搞清楚所有客戶的為什麼,再讓我們的為什麼符合客戶的為什麼。」彼得立刻豎起紅旗,所以要是聽到有人說類似的話,你也應該特別注意。為什麼能有影響力,是因為真實。假如一個組織想假造為什麼,以迎合他們覺得顧客想聽的說法,不論員工或客戶都不會買單。跟你做生意的人、與你共事的人,都感覺得到其中的差距,就算是曾經建立的信任和忠誠也會漸漸消失。當這種情況發生,公司往往訴諸折扣或其他操弄手法司,希望說服顧客或員工留下。短時間也許有用,但長久來說成功無望。

「感覺得到其中的差距」是一句很沈重的話。是的,大家都會知道,甚至你自己也會知道。但困難的從來就不是「知不知道」的問題,而是「做不做得到」的問題。如果真的有把「為什麼」認真當一回事,就應該認真的思考怎麼把找到的那些決策的原則,好好的在每一天的每一個決策拿來執行。

Don't miss what's next. Subscribe to 技管思維:
This email brought to you by Buttondown, the easiest way to start and grow your newsletter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