技管思維 logo

技管思維

Subscribe
Archives
July 18, 2022

《找到你的為什麼》消化輸出 - 3

《找到你的為什麼》消化輸出 - 2

探索你的為什麼

這章是找一個搭檔來探索「為什麼」的過程細節。就如同之前的章節提到,這位伙伴應該是一個擅長傾聽的人,而且通常無法是你的熟人,因為太熟了,就會帶有自己的主觀判斷,反而無法從這個過程中找到模式和影響。雖然書中一再強調,探索「為什麼」的過程,不是心理療程或是諮商開導,但正確的傾聽,實在已經不是一般人容易做得到的事情。

我們或許無法馬上找到這樣子的伙伴,可以來協助探索自己的為什麼,但我們可從這一章的一些要領,學習到如何探索到他人的「為什麼」,就像書上寫的,這個過程很多時候,也會幫助到自己找到自己的「為什麼」。

怎麼探索?濃縮一句話就是「問出好問題」。

許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「要問開放式問題」,也就是不單純以「是」或「不是」就能回答的問題。雖說是正確答案,但這種問題有時本身就是個不容易的問題。其實我們的重點是「深入」,也就是說,僅管問題的本身可能不是開放式的問題,但我們可以從這個問題當做是一個起點,深入繼續追問下去。例如,我們可以先從「你大學是選了社會學系,對吧?」這個問題開始。很明顯這當然是個封閉式問題,但不論對方回答的是什麼,我們都可以繼續下去:「是因為分數的關係?還是因為有什麼契機?」,「社會學系會常做田野調查嗎?跟記者在做的事好像很類似?」,「如果你對這個系其實沒那麼大的熱情,你的計劃是?」…只要有足夠的好奇心,每一個回答都可以是繼續追出細節的線頭。

有一點是我沒學習到,也很重要的要領:「不要用『為什麼』當開頭」。書中是提到說這會刺激到大腦不負責語言的區塊,不過沒有進一步的解釋了。我自己的答案則是「這種不夠具體的問題,容易變成另一個問題:你想問的是什麼?」。比較建議的問法則是用「什麼」,來當做問題的主旨。

也就是說,像剛剛我們繼續下去的那些細節提問:「是因為分數的關係?還是因為有什麼契機?」,「社會學系會常做田野調查嗎?跟記者在做的事好像很類似?」,「如果你對這個系其實沒那麼大的熱情,你的計劃是?」這些問題,你會發現,這裡面都是在問「什麼」。選擇社會學系的原因是”什麼”?和記者在做的事有”什麼”不同?下一步的計劃是”什麼”?這樣的問句,會很容易讓答題的人索引到他應該輸出的內容為何。

另一個如何問出好問題的重要關鍵是「保留空白」。

這比較像是我的死穴,我是那種對沈默很敏感的人。我常常會忍不住”幫”對方找到正確的詞,來協助對方表達他想說的事。但書中提到,「情緒」本就是不易表達的,一個積極,正確的傾聽,都必須確保對方能說出正確的內容,而不是被我們引導的內容。

當有了足夠的故事及細節,我們就有機會可找出對方的敏感點在哪裡,或是決策的模式是什麼樣子。這些整理出來的內容會讓你發現,這些都是對方情感很強烈,或是 信念很堅定 的關鍵處。而且,這也是他們想要對這個世界,造成些什麼影響(Impact)的施力點。通常,這距離他們真正的「為什麼」就不遠了。

書中還提了許多「籠統概述」和「具體詳述」的差異,請分享故事的人要儘量”詳細”的描述出自己當下的感受。但我自己能寫作的人看了就知道,這真不是每個人都做得到的事,這也就是我一開始所說的,我們並不容易找到一個合格的”伙伴”的根本原因(連我們自己都不見得是合格的…)。但這件事總是後天可以訓練出來的技能,不管我們今天是否要找到我們自己,還是別人的「為什麼」,能詳述故事還是很重要的一項能力。

Don't miss what's next. Subscribe to 技管思維:
This email brought to you by Buttondown, the easiest way to start and grow your newsletter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