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天最重要的工作
人際關係專家卡內基曾經說過,對於被人認可,覺得自己很重要,是人之異於禽獸的主要特性。如果祖先沒有這種重要性的需求,人類的文明大約會在原地踏步。使一位未受教育的貧窮小孩發憤圖強的,就是這種「重要感的需求」。你的靈魂深處,其實都無時無刻,饑渴地想知道,你每天努力的活著,不是只為銀行存款與信用卡額度,而是你個人在這個地球上的價值和意義。但是為什麼?已經好久好久,沒有人用讚賞的眼光看你一眼,也好久未跟心愛的親人分享對他們的愛與欣賞。
不管是不是技術管理,受到讚美,就會更有動力優化自己。前任福特汽車總裁皮特森就有習慣每天寫紙條稱讚員工。他說,「你每天最重要的十分鐘,就是你花在鼓勵員工上的時間。」可東方的教育觀念一直都是以「挑錯」為主,許多人從小到大,別說是鮮少被讚美,連怎麼讚美別人也都是零經驗。所以即便大家是認同讚美有助管理,但怎麼做才是有效的讚美,這真的是一份技術活。
那我們就用「技術」的方式,來分析什麼叫做一份有效的讚美。
基本功是「找到優點的觀察」
我很喜歡福爾摩斯常對華生說的一句話:「許多人"看到"許多事實,但他們都沒"觀察"到那些證據就在他們眼前。」故事中福爾摩斯舉的例子就是問華生,他每天走下樓,知道那樓梯是23階嗎?
你看到組員如期完成你交辦的工作,這很好。你也看到了他把品質做得比你預期的好,這很棒。還有嗎?如果你口口聲聲說組員很重要,但你卻只"看到"這些產出,而沒有"觀察"到他們的投入及付出,自然就沒有足夠的「材料」可以構成一個有效的讚美。可我們不是福爾摩斯,沒辦法像他把感知能力練到這麼強,我們又要從什麼角度,花多點心力去觀察呢?
他們投入的,是你知道的優點?還是你不知道的缺點?
當某個組員很有效的馬上組織出小團隊,迅速開始執行任務,這是因為他「具領導力」,還是很「強勢」?當另一個組員花了比別人更少的時間,就把一個任務安排的很妥善,連後續的備案都想好了,這是因為他「很細心」,還是因為「容易想太多」?有的組員話不多,但會透過加班的時間趕上時程,這是因為他「有責任心」,還是因為他「能力不足」?許多人格特質說穿了就是一體兩面,和自己類似的特質,我們會很自然的認為那就是優點,但和我們不同的那些特質呢?若我們還習慣用「挑錯」的濾鏡看別人,我們要怎麼讚美那些我們以為的缺點?其實一切都是人格「特質」而已,優點的反面就是缺點,缺點的反面就是優點。我們需要有意識的要求及訓練自己,隨時都要記得記下一些小事實,搭配「必定都是優點」的思維,通常都能找到不錯的有效讚美的好素材。
「有人說」是一個借力使力的好招
因為我們受東方教育長大,不太習慣接受直接的讚美。因此很多時候,我們可以透過間接的方式來做。也許有人聽過,說要透過第三方來誇獎他人,才會打進他人的心中。本質上是對的,只是實務上要做到這種段數,可能不是我們初階的技術經理人那麼擅長的。
所以我們的「第三方」,或是所謂的「旁人」,可以用一個比較簡單的版本,就是「有人說」。
舉例來說,有的非本國語系的成員,他們可能會對自己的口音有點沒自信,僅管我們完全不認為有什麼問題,但直接的讚美,告訴他們發音其實夠標準,效果卻很有限。這種狀況我們就可以試試向他們這樣表達:「有人跟我說,組內有一個中文說得好的外國人,是很幸運的一份戰力呢!」或是「部內的長官覺得,還好有你做為我們組內的"對外(國人)“窗口,否則我一個人實在沒有把握能把這件事辦得好…」。其實「有人說」,「部內的長官覺得」,「一定很多人說」,是「誰」根本不是重點,實務上也不會有人真的追根究底去查出來;「還好有你幫忙」既能不著痕跡的表達感謝,也同時兼具了誇獎的效果。雖然很彆扭,也很繞圈,但這就是適合東方的文化的表達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