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遠距辦公」的效率不是來自於方式,而是態度 - 3
從「表達」開始訓練自己的遠距工作力
這裡的「表達」並不只是口條上的,而是文字上的。而且不只是表達你知道的,還要表達你不知道的,也就是如何提問。
也就是說,你要開始儘可能把自己知道的開始輸出成文件。對,寫文件很痛苦,這過程之所以痛苦就是因為你沒有好好思考,整理,去蕪存菁後把它輸出一遍來。要知道在遠距工作環境中,唯有你真的把它整理出來了,你不但從這個過程中「畢業」了,你學得更清楚更完整,透過這樣的結果,你才能從回答不完的問題信件中脫身。
然後,你要開始習慣把自己的問題寫出來。你可能會這樣反彈:「我只是要問一個xxx小問題,我還花一大把時間把環境,需求,以及我目前嘗試了什麼解法等等的細節交待出來,那真的太沒效率了吧?」其實,你要搞清楚的是,這些成本必然是存在的,只是你轉嫁給回答你問題的人了,而且大家都當做沒這回事發生過。
要知道,在遠距工作中,把環境交待清楚是提問者該做的,因為人家可不是坐在你旁邊,瞭解你實際環境的。雖然表面上看來是一件很沒效率的事,但和「把自己知道的輸出成文件」的效果是一樣的,你會在這裡被這個問題卡住,那就表示它確實就是個問題。你沒有很快的找到解答,只有兩種可能,一是你太弱了,連這個都不知道,你當然要好好寫個作業,趕快把這個漏洞補起來;不然就是你很細心,發現了別人意外跳過或是繞過的問題,是一個多數人不知道的know-how,那你更要好好記錄起來,因為之後很有可能會有新人也遇到這個問題,屆時你才有辦法完整的回答人家。
另外,你的設計要交待「為什麼」及「是什麼」。你參考了什麼資料,還是考量到用戶實際上可能會有什麼需求,整體的架構是如何分層的等等。你會需要畫上一些圖表讓概念更具像化,也會需要一些運行的範例來解釋整個流程是怎麼運行的。在遠距工作中詢問的成本非常高,而且大家會以非同步的型式工作。也就是說若你的設計有什麼問題,人家可能沒辦法馬上得到你的解答(因為時區不同),你能交待的多清楚就能有多好的效率。同樣的意思,你沒有交待清楚的事情,所有共事的人會發信發訊息來問你,若你不希望整天什麼事都幹不成,只能回答一大堆人問題的話,那你的交待就得儘可能的清楚及完整。
「開源」的過程是值得投資的
過程的公開是微型化對工作者最大的影響,也就是形成「發生即典藏」。意思是說,因為雙方透過電傳視訊碰面,捕捉訊號沒有額外成本,因此所有發生的事情都能以典藏格式出現,對於企業也有好處。進一步來看,企業因為透過「發生即典藏」的通訊模態,過程產出很容易被記錄下來,「即使不往外成為開源企業,也可以往內開源,變成所謂的學習型組織。」
唐鳳以一個開源工作者,把「開源」的概念擴展到組織的運作上,其實完全是無違和的,而這就是許多管理者很想要的「學習型組織」。如同之前說到的,遠距工作帶來的其實是更多的限制,但這樣的限制才會帶給我們更多的投資:對「無摩擦運作」的投資。我們會建立更多的系統,產出更多的文件,減少更多不必要的流程或會議,如同那些遠距工作的先行公司那樣,最終就會獲得更巨大的回報。
下次,若你再聽到「面對面溝通比較快」或是「用電話說一聲就好」這樣的說法或是觀點,請多多提醒自己:只是「溝通」比較快,但成效不會比較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