技管思維 logo

技管思維

Subscribe
Archives
June 11, 2023

「應用」就是「應付老闆用的」,要清楚什麼才是該做的

「AI技術社團」硬是被改名叫「AI應用社團」,我不在意。因為 「應用」就是「應付老闆用的」 ,我還是很清楚,什麼才是該做的。

我一直都知道AI的時代下,我們並不是要趕快評估或調查那個工具好用,趕快買進來增加產能及效率,而是要趕快了解這些AI「產品」底下的技術堆疊,我們才能塑造我們的AI優勢。但我卻沒辦法很有系統性的分析出什麼理論來回答這兩個問題:真的是這樣嗎?為什麼是這樣?

讀完Manny這一篇「微軟霸業與新軟體典範」後,我終於知道是為什麼: 因為AI確實影響了「搜尋」這件事,但不只是「大家可能不再使用Google搜尋」這麼簡單,而是 「搜尋」這件事情將會被打散到每個工具及每個服務身上 ;而且不只是每個服務身上都要有「搜尋」的能力,還必須是要能用自然語言搜尋才行,將來做不到這一點的,都會被視為是“難用”的,都是”使用體驗不佳“的服務。

Manny那一篇看完後,讓我回頭想了許多問題。

接下來Windows中就會有Copilot,M365/(Google)Workspace中會有Copilot,Tiktok的Taro會讓用戶自己去找他有興趣的影片,Facebook自然一定是會跟上的,那我們呢?IGS沒有Chatbot可以推薦遊戲給玩家,IGS的遊戲也沒有Copilot可以讓玩家“感覺更好“,沒有Chatbot讓玩家知道有問題可以問誰。

在大家都在往AI的技術領域探索可能性時,只有我們還在想要找”可以落地“的產品。😑

原來我對這個詞,感覺會這麼差不是沒有理由的:”可以落地“的意思是,如果你真的有什麼技術,這才是問題;如果你根本沒有技術,別說研發了,連評估的技術都沒有的時候,”可以落地“只是在找別人的產品或技術,來優化製造過時產品的效率。

把AI拿掉,不管是哪個產業,BI(Business Intelligence)才是優勢,不是嗎?沒錯,能多生產一些產品出來,能多提昇一些品質,都是BI。但真要說能在市場上發揮「一錘定音」的絕對優勢,在產業中建構出屬於自己的護城河,或是避免在生態系的變化被滅頂的,都需要更大,更願意在早期承擔風險,”超前部署“的BI。這個本質並沒有,也不會因為有了AI而有所不同,有沒有投入研發能量去瞭解更底層的技術,是不可能可以“外包”出去的事,別說是包給外面的廠商,就算是包給AI也不行。

所謂的「研發」,其實跟「風投(風險投資)」或是「創投(創業投資)」本質是一樣的。投100家可能都是fail的,但只要有一家做起來了,變成獨角獸了,那就是千倍的回報。如果你在2021或2022年問創投都投些什麼公司,肯定會是區塊鏈或是虛擬貨幣,今年就不用說了,當然是AI。他們投的都是”落地“的產品,”馬上“或”正在“賺錢”獲利的公司嗎?肯定不是,他們不是在找「現在」,他們是在找「未來」。我們是研發公司,投入能量去研究在趨勢上的技術,如果我們只是去找可以“馬上”落地的產品,那我們就是在找能讓“現在”的產品產能更大的技術而已,不是在找能在”未來“開出產品線的技術。

想到這裡,腦中的警鈴正嗡嗡作響:這不就是「柯達時刻(Kodak Moment)」嗎?

當我們開始裹足不前,不想承擔風險,去思考我們的產品的“未來”在哪裏,只想著怎麼可以讓“現在”的產能變得更好的時候,“最好”的結果是,我們發現我們實在是沒辦法有更多的突破,回頭來認真思考新的產品線要做什麼。那 ”最差“的結果是什麼 ?就是我們真的陸續找到一些工具或技術,嚐到一些”甜頭“,增加了更多產能,賺了更多錢,並沾沾自喜認為,我們有在”與時俱進“,我們不但是站在技術的前端,而且我們是有”落地“的,覺得這樣很好,很正確。

柯達他們在數位沖印的進步,不論是市場營運的規劃,或是專利技術的數量,說實在都是屈指可數的,不但是數位沖印領域的領導廠商,而且他們也有確實的獲利,賺了很多錢。只是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,拿看得到的證據,作「現在」的決策,總是比較容易;拿趨勢或不成熟的技術,作「未來」的決策,就是站不住腳。

我們技術單位總是得頂著「落地」的十字架,繼續做該做的事。儘管每一步都沈重,在政策和實務上拉扯,和時間及目標賽跑,我們不敢說自己是“看的清楚”的那群人,不敢說自己看到的是“正確”的方向。但我們現在在做什麼,是不是跟「柯達」一樣,我想我們是很清楚的。

Don't miss what's next. Subscribe to 技管思維:
This email brought to you by Buttondown, the easiest way to start and grow your newsletter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