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些「表達自我」的想法
最近在玩 Obsidian 跟 Logseq 的過程,我閱讀了一些PKM(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)的資料,甚至是「量化自我(Qualify Self)」相關的部分。雖然我常忍不住去測試,哪一個對自己是比較合適的工具,但其實,真的深入去想,就會發現,不管是什麼工具,都還是要自己努力輸出,要先有資料,才有可能,有機會變成 "知識" 。
表達自我的習慣,最困難的地方是,我們從小就失去了黃金學習期。我有一點印象,國小或幼稚園的學習時期,老師會問我們問題,但他們從來就沒有在「問問題」這件事認真的下過工夫,當然也不會要求我們要回答問題。就像之前我看奇異鳥的上課方式深受震憾那樣,我回想以前的求學過程,就知道自己的問題是什麼了:如果「不用回答問題」如果是一個選項,那為什麼需要花腦袋去做這件事?反正不用回答問題,一天也就這麼過了,考試一樣可以德高分,爸爸媽媽一樣會獎勵我,那我就專心唸書就好了,我怎麼想,我自己知道就好。
另一件讓我挺後悔的是「寫日記」。在黃金學習期沒養成回答問題的習慣,已經很可惜了,更可惜的是這個補救的方法,並不被我們的教育所鼓勵。如果我有養成寫日記的習慣,我就不用在現在才花那麼大的力氣,要求自己日更,訓練自己的思考,觀察和表達能力。寫日記的過程,很多時候是自問自答。我原本以為這應該不是件多困難的事,真的在自己實作的過程才知道,最困難的問題就是自己不認為那是個問題,最痛苦的部分就是一天下來的感想竟是"覺得沒什麼好寫的,有什麼問題嗎?"。
之前有提到,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名人傳記,都是用英文寫的。因為他們對輸出這件事,從小就開始練習,練到幾乎沒有阻力。他們也許不一定是每天寫,但肯定的是,他們寫起來心裡所面臨的壓力,或是恐懼,肯定都比我們小很多。
為什麼我們的阻力特別大?
我們對「正確答案」,對「價值」,對「有什麼用」這些問題,都特別沒有抵抗力。這些問句,每一個都是對我們「輸出」最大的阻力。這世界上哪有什麼正確答案,每一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切入,都有不同的答案,對不同的人而言,都有最合適的答案。這世界上,哪有誰說的話一定有價值?孩子天真無邪的問句,自己對自己的靈魂拷問,朋友間開玩笑的一句話,可能都會成為改變自己的轉捩點。
我付費的電子報,每天收到的內容,還真不是常常有用。但我自己是知識工作者,我其實心裡很清楚,那20%,真正有用的內容,就敵得過這份付費電子報80%的成本。就好像我們不會以程式碼的行數,來評估這份程式碼的價值一樣。輸出的習慣也是,就算你每天輸出的內容,在當下看來都是垃圾,輸出了一個禮拜,只要有一句話,真的讓你學到些什麼,思維有所升級,看法有點改變,其實就很值得,因為現在量化自己的成本,已經低了許多,以前你要用筆書寫,現在你只要習慣在有什麼想法的時候,就對著手機講出來就好。
「表達自我」這件事,真正重要的不是最終的「產品」,而是要做這件事情,所需要花的腦筋,所需要練習的觀察,以前,我們得用筆書寫自己的觀察和感想,現在有智慧型手機,還有語音轉文字,實在是比以前方便很多。如果現在還覺得有多困難,幾乎就代表著自己觀察,和感受的能力,有多殘缺。求學時期寫日記,說出自己感受的事情,這些 "技能" 對學科上的學習,似乎沒有幫助。有空寫這些,還不如把時間花在作一些練習題。結果,現在缺乏這些技能,幾乎成為 "學習"這件事情最大的阻力。閱讀中或閱讀後不會寫消化輸出,學習技能的過程中不懂得寫下該注意的重點,知識工作的過程中不認為留下日誌或記錄是重要的事,這就是自己學習的"天花板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