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異類矽谷》值得花時間細細品嘗
這幾天在看《異類矽谷》,這可能是我近年來讀過的書中,真正體會到什麼叫做「文采」的書。之前在「方格子」這個平台發表文章的時候,就知道「鱸魚」這個作者。這個筆名實在是有夠樸實,有夠不起眼,但他的文采卻又那麼容易吸引每個讀者的眼睛,說得俗氣點的比喻的話,就像每瓶威士忌的外裝都會寫它源自何處,是單一麥芽還是調合的,是哪個酒莊,得過什麼獎…而只有他的文章會讓你不在乎這些資訊,光憑著優雅而純淨的香氣,就可以一飲而盡。在矽谷超過30年的工作經驗,混入了他文學系細緻的觀察力及精準的表達力,把我們最應該知道的矽谷的那一面都記錄在書上了(當然,想知道更多的話就要去專題看了)。
「矽谷」是包容一切的文化,不是地名。
很多人以為矽谷是有一個「不知名的外力」塑造出來,就像韓國用政府的資源投入,或是像中國那樣用金錢或人海戰術硬拱出來的一樣,但矽谷能聚合全世界最尖端的企業,最精英的所有人才,其實真正的成因是不挑食的吸取來自全世界的任何文化,成為滋養它的"外力"。這裡的工作者都帶著自己國家或家鄉的文化,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在這裡證明自己的價值。他們也都有自己的"講究"方式,不論是自己的興趣或是時尚風格。
在創新的最高指導原則下,大老闆除了是去參加國會的聽證會以外,和員工一樣都是在開放空間工作,一樣也是穿個T恤加牛仔褲,甚至是在像IKEA展場,幾個桌椅的角落,捧著咖啡就可以開會。他們不注重繁文縟節,表面上看來一派輕鬆,但開會時討論的尖銳程度,就跟手上的那杯濃烈咖啡一樣醒腦。
有一個稍感意外的地方則是「人力資源」。我們對美國的認識,基本上都是來自於電視影集,大部分都是白人。但在矽谷這種只輸出頂尖服務及產品的熔爐,則是重新調整了各人種的比例。以色列人擅長構思,北歐人擅長設計,印度人擅長工程,華人擅長生產,而美國人則是擅長行銷。在矽谷其實美國白人才是稀有民族,以前黃種人會被岐視的這種刻板印象,沒想到現在是白人在承受。
「矽谷」是文化,不是地名。這句話是這本書貫穿第一章的主題,也就是包容及認同所有文化差異。"認同"的意思是什麼?就是他帶同事去吃小籠包的時候,他不會說那東西的名字是「steamed pork dumplings」,而是「Xiao Long Bao」。第一次聽會陌生,但第二次就記住了。義大利人是這樣,日本人也是這樣,大家都希望聽到"原版"是什麼,而不是配合強勢文化捏造出來的"假版"。因為矽谷有40%的外來移民,而工程師更是有75%在美國以外出生,所以和美國不同口音的英文,才是"標準"的。硬是要求自己說一個和美國人一樣字正腔圓的英文,那才是不正常的。有些公司的廁所,除了男/女以外,還會多一間「中性」廁所,給無法確定自己性向的人使用。不管這是因為基因上的缺陷,或是上帝造人時本就有第三種或第四種性別,但唯有矽谷能大方且確實的承認這種現象,然後給予最大的包容。
最有趣的包容,則是花了一小個章節在介紹印度文化帶來的溝通挑戰。對我們而言,T與D不分,B與P不分,重音有一半是顛倒的(因為沒電的時鐘會準時兩次,有一次就是"剛好"而已)英文,已經不只是口音問題,而是挑戰我們對英文這個溝通工具的重新認識。有許多又長又善變,又根本沒人會念的名字,像是超過27個字母,不知冠了多少親屬或是地名前綴。最令人難以費解的應該就是「印度式搖頭」了,根據眼神,眉毛,嘴角等所有臉部細節的組合,以及搖頭的不同角度及方法,都會有不同程度的「同意」差別。這真的是很令人大開眼界,就像作者說的,他一直以為「點頭」是所有人類的共同基本溝通方式之一。印度人的"運算"能力特別好,當你還在處理那些"變形"過的英文時,他們如行雲流水的表達速度已經把他們想講的話都說完了。就是因為口語的溝通上變數真的太多,所以他們非常注重在文件或信件上的溝通,至少在白紙黑字的文法上,他們不會把英文變形。
矽谷最成功的是創造了許多新科技和新服務,但也創造了許多新的殘酷。
今天舊金山的房價需要年薪中位數高達33萬美元以上的人,才有可能養得起,即便是台灣許多人口中的「人生勝利組」也未必有這樣的收入。許多無家可歸的人不是吸毒或酗酒而身無分文,而是像你我一樣有份正當的工作,然後再依據所剩無幾的可動用支出,決定要怎麼過每一天。在美國租屋要提出房租3倍的收入證明,這使得甚至是一些受人尊敬的職業,像是老師,也淪為無家族的一員。一個聖荷西州立的大學教授,他可能需要在車上準備教材,要睡覺的時候得悄悄的開到大賣場的角落過夜,這只是因為這間大賣場有提供廁所及與大家共用的淋浴設備。UBER司機往往只能睡在車上,若你不小心看到他們在後車廂的寢具,不必吃驚。若你走在舊金山的街道上,燈火通明的大樓旁邊就是露宿街頭的帳篷,不用吃驚,你只是看到了最真實的矽谷。
矽谷不斷創造科技名詞,同時也在創造生存名詞。
我們知道的「超級」通勤族,可能是每天要花上約4個小時在通勤的上班族,而因為矽谷超越極限的房價及狹獈的交通地形,使得許多人只能住到越來越遠的地方,預留越來越多的塞車時間,來滿足每天的"正常"上班。許多「極限」通勤族,若還能回家吃晚飯的,都可能必須做到早睡早起:他們得在半夜出發,才能準備趕到公司。真的住得太遠的,一週有4天就必須睡車上,這些人都有家,都有家人,卻必須把大多數的時間花在通勤上。矽谷的房價和通勤選擇,似乎都在試探人類忍耐的極限。但自從COVID-19來襲,這一切都開始有了改變,房價和通勤的選擇變得多樣化且平衡,而這一切竟得感謝病毒。
矽谷的高福利,是白吃的午餐,也是「不易之財」。
本來矽谷的公司福利並沒有像現在這麼浮誇,從2005年Google進駐後,一切就變了調。所有的公司都競相包辦所有員工的生活起居,所有的餐廳都在提供員工可以招待外賓的餐點,所有的休閒空間都像是酒吧一樣,鼓勵員工在這裡邊社交邊開會。而這一切完全不是由公司的道德驅動,只是精算時薪後的長期投資。無上限的休假日在「壓力山大」的工作下,只是不用再折現還給員工的新妙招,員工不但不敢休,還得"感謝"公司有如此德政。在這裡有瘋狂的薪酬水平,需要瘋狂的成功才能在市場被看見,因此也必須雇用瘋狂的員工,給他們瘋狂的壓力。
在這裡的工作很"簡單":只問成果,不問理由。盡了力的失敗仍是失敗,老闆不會問你原因,只會問你明天能給他什麼。這是你和老闆間的對話,是一個矽谷團隊裡常見的對話,基本上也是整個矽谷的對話。一但嘗過29歲就領到55萬美元的年薪,就很難再回去過不到30萬的日子。在這裡每天的「Well Done(做得好)」也是每天結算(Done)的,明天開始公司期待的是下一個「更好」。累了?就請下車,外面的人可是擠破頭想進來。矽谷不是「明天會更好」,而是「明天"一定要"更好」。
後面的「Hotel 22」和「矽谷人不是勝利組」我想該留給大家去自己品嘗了,把最精彩的部分爆雷是不道德的。我的筆觸實在沒有鱸魚那麼優美及幽默,但把一些重點快速順過還是可以的。以前我都只是從身邊的人聽過,去中國的高壓工作環境是怎麼樣的,去國外的高壓環境是怎麼樣的,但一直到看到這本書後,我才真正能體會到在台灣工作的幸福是怎麼樣的。許多事情都是相對的,都是交換出來的,這本書值得大家去找來花時間看,值得花時間去體會什麼叫「交換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