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對一會議有很多事該做
我本來以為「一對一會議(1:1)」單純是另一個可以私下溝通的管道,可今天在讀了一些資料後,我才知道1:1原來有許多事該做。
規律的一對一會議就像定期更換機油;假如懶惰省略這一步,到時候被困在公路上的人就是你。
~ Marc Hedlund
在組織運作中,並非所有事情都適合,也都有辦法完全透明,尤其我們並不是在Netflix裡。並不是我們有意為之,而是我們確實需要一些緩衝時間,給自己一些思考的空間,或是一些查證的時間。雖然看過Netflix的文化會覺得很過癮,但認真想想就會知道,沒經過思考就把自己的"感覺"亂吐一通,只是徒增大家的困擾。
漏掉的讚美和必要的要求
我們都知道讚美最好是公開,具體,即時及就地進行,可有時我們可能是記性不好,場合不對,或是力不從心(像是自己也很害羞),就是無法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。因此,在1:1這個時間就是我們最應該表達我們的感謝之意的最好場合,一來我們可以事前準備好,二來我們可以專心講,對方也可以認真聽,讓讚美的效果有較大的發揮空間(除了無法公開以外)。
反過來也是如此的。有時成員做事的程序不符我們的標準,思維有點偏離公司營造的文化時,在1:1中給予具體的指示也是必要的。因為有時「我們的標準」可能是幾年下來的經驗累積,不見得能一口氣在當場就解釋得清楚,或是有所疏漏。而公司想營造的文化的背後更是有著長遠的考量或前(錢)景,要講清楚可能要寫一本書了。所以在1:1中把這個主題拉出來,讓我們有機會可以好好說明,也讓成員有機會可以問個清楚明白,對今後的管理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客觀的績效考核
許多公司為了省事,一年才打一次考績。這又是另一個理論和實務衝突的地方,讀過管理相關理論都知道,這是很不客觀,甚至是很不科學的績效考核方法,但實務上可能會耗費大量的時間及人力,才能把這件事做好。每家公司都有難唸的經,是環境上的硬限制,並不是我們短時間可以改變的事。
公司一年才打一次考績,不過倒是沒規定我們自己不能"多打幾次考績"。
這就是我們自己可以控制的環境。
由於1:1是一個定期(假設是1個月1次,這也是最常見的配置)舉辦的活動,而且就只有我們和組員這樣的空間和時間中進行,無疑是最佳的考核時間。和前段說明呼應,在這樣的活動中,我們可以很真誠的告訴他做得好的地方,也可以事先準備好,很具像化的告訴他哪裡可以做得更好,優化的方向為何,又該怎麼稽核等。表面上這是一次溝通的活動,但這樣的績效卻是再客觀不過的考核。因為在1個月的事情,基本上都是我們雙方記憶最鮮明,掌握度最好的狀態,而我們雙向即時交換了意見,把模糊空間降到最小的同時,也把每次考績的「比重」稀釋下來。大家再也不用在打考績的時候裝忙了,再怎麼忙也不過是1/12的比重而已,每天都確實把事情做好,才能獲得最好的考績。
聊聊職涯規劃
隨著組織持續運作,人都會有自己的心態變化,除了有人能跟得上自己的野心,當然也有人會不斷思考是否需要提前下車。
當組員持續表現良好並不斷優化自己,你幾乎提不出他這個職級還需要加強的急項時,基本上這個組員就滿足了可以晉升的條件。我們可以開始在每次的1:1中加入這個話題詢問,他對自己目前的職務是否足夠滿意,對自己的角色有什麼新的設定,或是未來的職涯有什麼計劃。很多時候,就算這個組員在能力上有滿足晉升的條件,但在心態上卻不一定有這個心理準備。當我們提出一些長期規劃的問題時,他們會需要時間去思考。也許他們需要詢問一下自己的長輩,或是要好的朋友,聽聽不同的意見,才能回答他們自己內心的疑問。透過幾次1:1的追蹤,我們就能更清楚他們是否在職能及心理層面,都有準備好要迎接新挑戰,而不要給他們不想要的驚喜。
當公司市場或業務有劇烈變化,或是當組員的心態有了化學變化時,他可能會需要被提前告知,他要有軸轉(Pivot)的心理準備。也許是他的績效未達標準,那我們可能得協助他渡過難關,不論是以自己的經驗或是幫他找到專家,在這個過程都需要讓他知道,他需要投入更多心力來滿足組織的要求,否則就會在職務上做出調整(講得那麼含蓄…🥴…意思你們懂就行了)。如果組員的能力其實不錯,只是對目前的職務漸漸感到無趣,在1:1中更是一個好好討論的時間。有些主管(像我自己就是…😅)常會被組員的離職殺個措手不及,雖然我們實在是無法得知組員上班日請假去做什麼,但若能在1:1有較頻繁且較真心的深談,必然可大幅減少這類的狀況發生。我們避免不了組員因自己職涯規劃而離開,但我們可以避免的是在離開前能有更多的緩衝空間,減少更多我們不想要的驚喜。
換位觀察
有時,我們對某個組員會有一些"參透不了"的疑問。可能是他"喜於爭論"的個性,或是"大而化之"的隨便,不然就是難以"定罪"的不當行為。但評斷一個人本就是高風險的事,所以若是能透過更多角度的面向 - 像是從其他組員的反饋 - 來收集更多的資料,就可讓我們自己的判斷偏見降到最低。也許我們一開始覺得很難接受,但在聽到其他組員覺得還好的反饋後,我們會搞清楚是自己跟不上年輕人的想法了;也許我們沒有足夠的證據確信不當行為,但透過其他組員側面的觀察,我們會更清楚要早一步採取行動。
這件事同時也是為了自己。
我們自己想推動執行的事情,自然是我們認為很重要的事,可在組員的眼中可能完全是傷害信任,或是事倍功半的災難;我們自己覺得窒礙難行的事情,可能組員有別的執行方法,效果比我們想的更好。對所有人都有足夠價值的事,絕對比自己認為的高價值的事還來得重要。這種事我們理智上一定知道,但若是沒有換位觀察帶來的資訊,我們不一定能看得到新的可能性。
在1:1中的任何談話,就是屬於兩個人之間的內容。這些資訊的角色是輔助我們有更好的思考及決策,而不是要我們滿足每個人的制約條件。
習慣就好
投入心力在每次的1:1會議,仔細想想是投報率很高的事情。雖然每個月都得來一次,而且好像要想很多事情,但實際上很多時候我們需要做的就是「準備問題」,「傾聽」和「記錄」,萬事起頭難,習慣就不難。心態上就當作錄個Podcast,準備一些具啟發性的問題,把自己當主持人一樣上節目去聊天,習慣就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