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亞馬遜逆向工作法》消化輸出 - 6
6頁報告
在亞馬遜開會時,大家簡短問候閒聊後,每個人就坐在桌子旁,會議室裡安靜無聲,人人不發一語。為什麼這麼沉默?因為每個人正忙著看完六頁報告,才能開始討論。跟大多數公司相比,亞馬遜更加依賴書面文字來發展和溝通構想,這項差異讓亞馬遜獲得龐大的競爭優勢。
簡報(不單指是PowerPoint,當然也包括Google Slide或是MacOS的Presentation)一直是絕大多數的公司討論,甚至是決策的方法。但在具有「追根究底」及「好奇求知」的領導原則的亞馬遜高層團隊眼中,簡報這種東西就是直接抵觸他們追求細節的目標。貝佐斯當時在飛機的離線環境下,閱讀了愛德華.塔夫特(Edward Tufte)的「PowerPoint的認知型態:簡報對思考的破壞力(The Congnitive Style of PowerPoint: Pitching Out Corrupts Within」這篇論文,並和作者進行深入的討論後,確定了他們的困惑並非空穴來風(面對一個能讀論文,還能跟你討論的老闆,那日子實在是很精實很難過的)。簡報無法提供足夠的敘事細節及立論來由,來支援最終的結論。
他們最擔心的則是更深層的問題:簡報者擁有太高的比重了!好的簡報者基本上就是好的表演者,會讓觀眾專注在他的表演,而不是自己的獨立思考。這真的很諷刺…我們用簡報的理由是讓觀眾減少思考,"舒服"地接受我們的論點。但用在「決策」這件事上,就完全變成是一個災難:當大家都可以不用動腦,聽簡報者怎麼說,我們就跟著他的方向走時,這樣的決策品質不是很可怕嗎?
6頁報告有一定的字體大小及紙張規格,間接就限制了能寫上去的字數。因此這直接就讓提報的團隊,必須很嚴謹的直視自己的報告,是否有足夠的內容可以說明敘事,還得準備好一些可能的攻防。這種報告方式也很大程度的,包容了表遠能力不是特別好的工程師,因為所有的內容是由與會者自己讀進去的,而不是聽簡報者說的。
「開始開會」的意思,是指與會者開始向簡報團隊提問,讓簡報團隊回應問題及說明立論的時間及過程。在6頁報告的基礎下,整個會議會非常的高效,因為每一個與會者都已經將注意力高度聚焦在要詢問的問題,以及要下的決議上,在開會時間沒有變長的前提下,發揮的效益自然是比一般簡報式的會議高出好幾倍。
雖然這段內容已是我很熟悉的部分,但實際聽他們怎麼說,還是讓我更佩服他們實事求是的精神。尤其是貝佐斯和高層幹部是從論文的討論中,得到這個靈感的那段,更是突破我對"日理萬機"的經理人的想像及理解。原來這種追求細節,堅持高標的解決問題的習慣,跟他的職務或是職級沒有關係,那就是我們應該要積極自主訓練的課表。
逆向工作法
我們又再一次見識到貝佐斯借鏡軟體工程的設計,來解決管理上的問題。所謂的「逆向」,就是先寫出「新聞稿(Press Report,簡稱PR)」以及「常見問答(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,簡稱FAQ)」敘事文件,大家討論並攻防過,確定這正是客戶要的東西後,再開始正式設計或實作產品。這和一個叫做「Test Driven Developments(簡稱TDD)」的軟體開發方式有著高度重疊思維:TDD要求工程師先把產品的介面開出來,然後開始寫測試碼,可能是單元功能的測試碼,可能是實際運行應有的整合功能測試碼,透過印出一些簡單的訊息或是簡單的模擬,驗證這是最終用戶要的東西後,才回頭去補上這些介面底下的實作碼。
雖然和「先拿到規格再實作」的"合理"方向相反,但以終為始的思維其實非常合理。
「新聞稿」是指什麼?也就是當我們想打造產品時,我們就開始寫出,當我們推出這個產品時打算宣傳的那份文稿。可能自己就是那個業務,或是讓記者報導的報導基底框架。在完全從無到有的"創造"過程,可能是一個令人興奮的過程,好像那個產品已經活靈活現的出現在眼前。可隨著你開始要"介紹"這個產品的過程中,可能就會慢慢發現,自己似乎沒那麼清楚TA(Target Audience)是誰?要解決的痛點夠痛嗎?是否有嚴重的依賴關係(物流或法規)?還是學習曲線可能很高?想要的話怎麼買等等。如果你覺得新聞稿可能不像自己預期的那麼簡單,那接下來的「常見問答」簡直跟實際製作一樣困難。
「常見問答」的部分,是由撰寫者分享從消費者的角度看待計畫細節,並從內部經營、技術、產品、行銷、法律、業務開發和財務等觀點,解決各種風險和挑戰。俗話說「嫌貨才是買貨人」,籍由換成挑剔的消費者視角,想想他們可能會有什麼使用上的問題,售後維修的困擾,還是對產品規格提出什麼質疑,對於我們的產品該有什麼規格,很快的就能抓出一個輪廓。如果再轉換視角,由內部的銷售業務,研發團隊,行銷人員等各自提出自己的"常見問答"(對他們是,對產品團隊可不是)時,那才真的是「細節地獄」。這些常見問答會很一針見血的確保大家想清楚,有什麼技術困難要克服,需要多少資源投入以及要解決什麼依賴關係。
從常見問答的思辨過程中,會迎來許多限制。不論是技術上的限制,或是研發成本上的限制,還是定價上的限制,都是真真確確必然需要面臨的挑戰。這些還不夠,不管是「新聞稿」還是「常見問答」,和6頁報告一樣也有一定的頁數,字體大小及格式的限制。這些限制背後的理由,不是確保真正投入研發前有足夠多的準備,就是確保所有的討論都是最重要的重點。
「逆向工作法」聽來很炫,也很合理,但可以預見得到,執行起來十分耗費心神及時間,而且會有很多計劃或產品,就在這個階段胎死腹中。雖然這可能令人覺得有些喪氣,但就像書中說到的:「知道什麼事情不做的原因,就跟知道自己該做什麼的原因一樣重要。」。不斷"釐清真相",突破限制,雖然仍無法100%保證產品就一定會成功,但亞馬遜的思維很確信,這是目前為止對他們勝率最高的流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