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亞馬遜逆向工作法》消化輸出 - 3
招募人才
亞馬遜現在當然也是科技巨頭了,不過有一點很不同的是,他們並不特別熱衷於尋找聰明絕頂的人才。貝佐斯常說的是:「我們需要傳教士,而不是傭兵。」該說他們的思維很務實嗎?還是他們太瞭解人性?他們認為那些在美國大學入學測驗(SAT)拿高分的人,或是業界空降下來的"高手",基本上都不會有和亞馬遜同甘共苦的共識。這完完全全就和我之前閱讀過的《基業長青》中的觀念一樣:高瞻遠矚的企業,總是有著教派級的文化。每個員工是打從心裡認同公司的一切,也就是貝佐斯口中所謂的傳教士。
在真正講到亞馬遜的招募流程前,值得先說一下其他大部分招募流程常見的問題。
在書中提到的狀況是這樣的,快速成長的A公司,人力很快的就出現缺口,於是很快的鎖定了B公司的人才。但由於A公司的人力缺口持續了一陣子,因此雖然經過了不算馬虎的流程,但缺人的主管很快就決定用他。這個決定的流程中,每個輪番面試的團隊成員,會在一面試完就發表想法,這會加深主管決定的先入為主印象。而且團隊中最資深的職員因忙於救火,也沒空發表他的想法。主管因為缺人,不自覺得降低了自己的標準,再加上「團隊迷思」(大家的認可),更讓這位主管忽略了這個求職者的一些重要缺點。
這位主管沒有堅持高標,反而還降低標準,也是沒有照著領導原則做事。在任何領域,急迫性或許會帶來一些好處,這會迫使我們專注在真正重要的事上,但招募人員是少數必須注意的例外之一。
亞馬遜的招募流程,參考了微軟的「適任面試官(as-app interviewer)」制度,他們叫做「抬桿者(Bar Raiser)」流程。也就是在正規的流程的最後,會有一個受特殊訓練的面試官來進行最後一次面試把關。而這位面試官不是用人單位裡的人,甚至也不是招募單位的人,而是獨立於這兩個單位的專家。他可以推翻任何雇用(當然也包括招募經理),而他的職責,就是要確保要錄取進來的人,是符合「提高團隊的標準」的高素質人才。這是一個非常重要且正確的設計,他不缺人(因為不是用人單位),也不缺業績(不是招募單位,所以不會因為人進不來而缺績效),就能很理智的去按照亞馬遜的指導原則去做事。
另外一個相較於中小企業的招募流程的,可能是「招募經理」這個角色。招募經理會負責的任務,是根據職務說明書,組織「招募人員」透過人力資源(人力銀行,社群媒體或自己的人脈等),物色符合職務說明書描述職能,職級及經歷需求的潛在人選,並主導整個招募流程的進行。他不是用人單位(當然,找招募經理另當別論)的代表,當然也不是抬桿者,而是一個在「找到正確的求職者」這部分具有專業能力的主導者,也就是我們常說的「窗口」*。
定義完「招募經理」,「招募人員」和「抬桿者」後,以下就可以介紹亞馬遜的8個招募流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