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亞馬遜逆向工作法》消化輸出 - 2
強化領導原則的機制
能夠創造這些機制的行動就是:年度計劃,S-Team(直接向貝佐斯匯報的團隊)流程目標及以薪酬強化原則。
年度計劃
每家公司都會"嘗試"去訂定年度計劃,但我想只有亞馬遜是很認真的,把訂定年度計劃當作產品或作專案一樣的認真。年度計劃會被拆成2層,也就是OP1和OP2(我猜是Operation Plan 1/2吧?)。OP1會在秋季開始進行,為期4-8週。由執行長及財務長提出明確的目標,像是「營收從100億成長到150億元」或是「將固定成本減少5%」,然後底下的各單位就開始分拆成更細的目標,由各單位開始進行討論及資料收集,最終提出自己的計劃。
這個流程和一般公司的流程差異不大,最大的差異,也就是亞馬遜和其他公司的決定性差異是,使用到的資料有多大。
由於亞馬遜的會議型式一向都是6頁敘事法,因此所需要的資料在深度和廣度都會非常廣,像是:
過去的表現數據及目標,及未達成的原因。
未來的提案是什麼,為什麼。
詳細損益表。
資源需求,可能是招募新人,行政支出,購入設備等。
計劃會由公司內的「領導專家小組」,基本上也是部級或處級主管來覆審,確保「由上到下」及「由下到上」的目標是一致的。OP1在隔年的1月結束後,會再結合去年第4季的營運狀況,再做一次計劃訂定的流程,這個流程就是OP2。
OP1的目的,是為了開始搜集需要的所有資料,訂出較大的方向,裡面雖會提到一些目標及所需的資源,但經過一個季度之後,在OP2會更聚焦在訂出更明確的目標及所需的資源。最後需要S-Team的批准,當然也是為了獲取反饋,最大化這個學習的過程。
S-Team流程目標
S-Team流程目標,基本上就是由OP2遴選出幾個價值或影響力最深的幾個計劃。S-Team目標通常都極具挑戰性,因此亞馬遜只會期望其中的3/4能在期限完全實現。有趣的是,之所以不會要求是100%實現,是因為他們很務實,也清楚若每個目達都能達成的話,那就是目標太簡單,標準訂得太低了。3/4也好,1/2也可以,重要的是目標本身的意義,以及想辦法去達標的努力過程。
這些S-Team目標,並不會是開幾小時的會,開完就定案。而是會有幾次這樣的會議,每次都是幾小時的討論,確保每個目標都受到嚴格的考核。這和一般的公司很不一樣的是,許多公司當資深領導團隊見面時,往往將重點放在全盤考量和層級較高的策略問題上,比較少花時間討論執行問題。在亞馬遜,情況恰恰相反。亞馬遜的領導團隊會仔細研究執行細節,這就是體現「追根究底」這項領導原則。
以薪酬強化原則
無論領導原則和年度計劃多清楚,只要沒有跟績效掛鉤,沒有錢,什麼事都會成不了。
也許我們會期待,在亞馬遜會看到什麼很奇門遁甲式的設計,讓員工跟可以看著釣在眼前的紅蘿蔔,努力衝刺。如果是的話那我們得失望了,在亞馬遜的薪酬水平,非但沒有比同業高,甚至還略低一點。 但真正認同亞馬遜文化的員工,是認同「潛在的巨大利益」是潛藏在公司的長期利益上的。所以「以薪酬強化原則」的重點並不是薪酬,而是「原則」。
重點就是在於我們要用薪酬強化什麼?
在亞馬遜,"只有"一年的目標是短期目標。所以我們常見的錯誤薪酬制度,很容易成為領導原則及年度計劃的錯誤推力。大家都有類似的經驗吧?公司興沖沖的訂了目標,設定了KPI,員工真的就看到了"眼前"的紅蘿蔔,努力衝刺。但因為會獎勵短期目標,員工第一個會犧牲的就是公司的長期利益,也就是那些真正重要的事。或是在獎勵完成小目標的同時,也會讓員工失去思考該目標對公司的整理是否有益的能力。簡而言之,錯誤的薪酬制度就會養出唯利是圖的員工。
因此,亞馬遜一開始就告訴員工,也告訴股東,亞馬遜的大部分獲利,會再投入回技術的研發。
亞馬遜長期股票式的薪酬制度,能讓那些自私自利的行為失去意義,但副作用就是優秀的員工容易會被財大氣粗的公司,用重金挖走。可亞馬遜的思維是,那些只在意短期薪酬利益的員工,本來就無法真正融入亞馬遜的文化,只要能留住認同長期利益的員工即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