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亞馬遜逆向工作法》消化輸出 - 終
Prime(免運費)服務
Prime的起源,有一半是因為在傳統銷售業務的成長停滯,而另一半是來自於貝佐斯近距離對顧客需求的觀察。這個專案基本上就是貝佐斯的個人專案,所有人都不看好,但只好乖乖投入。但後來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,這不僅是個成功的案子,也"成功"的拉高了全世界電商的標準。
故事中大多數的篇幅是在介紹Prime受到的阻力,一些關鍵對話和小插曲。但還是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值得反覆思考:在大公司內,立意良善的人傾向說「不」,是典型的「不作為」錯誤。不作為帶來的"穩定",就像毒藥的糖衣一樣誘人,讓大家都舒服的待在舒適圈內。現在的一切都"好好的",而且沒有什麼可以證明做出改變可以變得更好,為什麼不維持呢?
貝佐斯常和身邊的幹部這麼討論,這必然會讓大家承受極大的身心壓力,永遠都有做不完的事,永遠都沒有"安寧"的日子,每一天都像在前線作戰一樣。除了他們必須貫徹「長期思考」的領導原則外,有意識的避免陷入「不作為」的錯誤心態,可能也是一個重要的理由。
結語
整本書細讀後,我才總算對亞馬遜這個「最陌生的科技巨頭」有蠻深的一層認識。在科技五巨頭FAAMG(Facebook, Amazon, Apple, Google, Microsoft)中,可能只有亞馬遜是以一個無科技或設計基因的角色成為巨頭的,亞馬遜的服務橫跨了電商,串流影音,雲端服務,電子書,手機/平板,AI,無人商店等,全地球是找不到第二間公司做得到的。我們幾乎不能說它是靠科技辦到這所有的事,絕對不是科技,靠的就是亞馬遜之道。
亞馬遜之道的6頁報告,抬桿者招募,單一執行團隊,新聞稿和常見問答,都是讓外界帶著質疑和驚嘆的工作方式,但若是真正深入瞭解亞馬遜那個對「顧客至上」及「長期思考」的執著後,就不會再覺得有什麼好意外的,人家就是帶著自己的信念,做出改變來確實執行罷了。所有的故事細節中,每個插曲都讓我看到他們的「精」跟「實」,甚至有一種「不是天才而是地才」的既視感。他們清楚自己沒有賈伯斯,也沒有馬斯克,他們有的就是不斷的攻防,驗證,執行,檢討結果,像PDCA一樣無趣的不斷投入,最終獲得該有的成果。嚴格說起來,他們的故事完全不精彩,沒有張力,但很紮實。
亞馬遜的工作方法,對還沒找到自己定位的企業來說,都會是十分激進的工作方式改變,所以硬套上去是沒有意義的,不管要學亞馬遜的什麼「招式」,背後的「心法」才是真正難以堅持的信念。但好消息是書中一再強調,這些方法都不代表是"最佳"實作,只是適合亞馬遜。而且這些實作也是不斷優化迭代出來的。因此,只要我們有相同的信念,就有機會一步一步調整出適合我們自己執行的亞馬遜之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