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習的態度
學習的態度
這陣子在研究「卡片盒記事法(Zettelkasten)」或是「心智圖(Mindmap)」,近期也有許多支援「雙鏈(雙向連結)」的工具不斷冒出來,像是Roam Research,Obsidian(我現在用這套),Logseq等等。從以前我就對這類生產力工具很有興趣,因此確實花了不少時間在這一塊上。可越是花時間實際操作,越是發現這些工具仍然無法真正解放知識的「連結」這件事。
以心智圖來說,雖然之前練習過可用純文字解決繪圖的問題,但整個分類思考的過程,仍然必須得搜尋出所有零碎的想法,才能一顆顆節點繪製出來。心智圖雖然是很接近腦內網路的產物,而且可以把節點間的關係明確的標示出來,要思考簡單明確的主題時,就算不是用純文字,畫心智圖的工具也有許多選擇,可說是一點都不困難。
只是如果我的目標是要把每天零碎的想法,"接回"腦內網路的話,事情就不會那麼簡單了。
以Zettelkasten來說,在記下記事的當下,幾乎不可能可以馬上知道,自己記下的東西,在腦內網路有什麼可以連結,若透過搜尋關鍵字來做這件事,就會把磨擦力變得很大。雖然連結關係可透過雙鏈功能自行產生,但「要跟什麼連結」這件事情才是最花時間的部分。
現代的記事工具幾乎都支援了「標籤(Tag)」功能,透過這個功能可以很有效的讓每則記事持有更多的Metadata,能在搜尋功能中被找到。可這容易也面臨「要下什麼標籤」的問題,任何一則記事都可以有無限多種可以下的tag,那我們又該依據什麼樣的規則去下tag呢?
中國那邊有一些不錯的文章討論了「雙鏈」的一些思維,算是很大程度的解決我的懷疑。
双向链接被热捧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是它摒弃了「结构化」,让所有知识都扁平管理。在我看来这挺反智的,抛弃分类、抛弃结构就是拼命地奔跑在通向混乱的路上,只会让知识越来越无序。
双链不会凭空帮你创造秩序和结构,不会帮你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帮你构建出领域的框架。
它能做的事情是帮你高效构建上下文关系,进而帮助你分析和理解资料之间的联系。
结构或许不会一时半会就能构建出来,而且这个过程会很漫长和痛苦,但是放弃分类、放弃架构就是放弃了对秩序的追求。分类的本质是在对领域知识进行抽象与建模。合理的分类可以帮助你准确、快速地理解领域的结构,进而帮助我们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。
主流的双链笔记所提倡的是「应用笔记」,即不要分类,只把自己的东西书写出来,让思维自然地流动起来。但是这种方式发挥巨大作用的前提则是,你得有自己的一套「知识体系」,就像开车上路之前必须得进行理论学习、模拟练习一样。这个论点很明显的一个论据则是:创建卢曼卡片盒方法的卢曼本人,在早期前期也使用过「结构化」的卡片盒,他经过结构化的训练之后,才提出了现在的「卡片盒」。
我们都知道思维是网状的,这句话没错,但是把这句话用在知识管理上,我觉得有失偏颇。因为思维与知识完全不等价。因为知识反应了客观,而思维则是主观。我一直认为严谨的知识一定是树状、结构化的。而应用知识的过程则是网状。这也分别映射了「知识体系」和「应用笔记」的特点。
這確實和我在寫作的經驗較為一致。平常看到什麼,想到什麼,可以的話就會記下來,但這並不代表,我真的要製作簡報時,或是要寫作時,我可以"馬上"拼出一個成品。實際上我還是要經過一段思考的時間,重新排列組合出行文正確的流向,最終的成品整個說起來才會流暢。那個「思考」的過程,就是從「知識」轉化成「思維」的過程,無論如何是無法「自動化」的。
Mindmap是在需要繪製的過程轉化,Zettelkasten是在每則筆記記下或整理的過程轉化,不論是哪一個,越是想要跟自己的腦內網路接上,那磨擦力就越是大得可怕。可這個過程就是在建構自己的「知識體系」的過程,就算是盧曼,也是在有前期多年的「結構化」知識管理的架構下,才能把Zettelkasten流暢使用。
同理可證,為什麼網路上教學資源那麼多,資歷(假設是實打實的)豐富的人才永遠是市場的搶手貨,是一樣的道理。那個「資歷」,真的不是單純只是他在這個產業待多久的數字而已,而是他腦內那個「知識體系」有多複雜,多紮實,卻又運作的多好的問題。
在「从目标到工具再到方法,十年产品人的知识管理体系 」也提到了一個重點:
其实我们对于许多领域的知识并非了解得一样充分,越不了解越难分类,如果必须分类才能记录,那么就很难迈出第一步。相反,所有的分类结构都是慢慢涌现出来的,并非是静态不变的。我的 Notion 专题会经常的更迭、合并,甚至删除。因为随着我们持续不断地在这个专题上积累,我们对于许多事情的理解会更加精进,而这篇文章的结构也会更加清晰。
原來「結構」不但重要,而且是"應該"要動態優化的。也就是說,不斷的「整理」並不是知識體系的設計或是管理有問題,妄想一步到位才是有問題的想法。
我的腦中又浮現了那句話:「See the big picture, Play the long game.」
不只是一句格言而已,不只是一個人生哲學而已,更是一個學習的態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