寫作就是這樣
昨天的週報討論,幹部們照例討論了大家寫的週報。週報的內容總有讓幹部們有同感的內容,有時是一些自己管理上的反省,有時是一些過去經驗的共鳴,有時則會帶出其他組組員也會反應,或正在經歷的事。從開始有週報,有Podcast以來,我一直是看週報看的最多次的人;從校稿到邀稿(Podcast),我也一直是嘗試更深入這些作者背後的情境和思維的人。帶有編輯,主持人和幹部多重身份的我,看這份週報,自然也是感受最多層次的人。
寫作就是這樣。去寫了,就會發現自己的無限可能,也開拓了讀者的自省空間。
有人在跨組織的過程意外的順利,透過在週報中的內容才知道,原來不管是哪種維運工作,清楚的邏輯思維都是重要的硬底子功夫;有人在週報上寫著24小時On Call的帶娃生活,僅管在工作和生活上難以找到「平衡」的方法,卻意外領悟到該找的應該是「融合」的方法;有人寫出了換位思考上更具像化的領悟,覺得不是菜炒得好吃,客人就一定會買單。結果在幹部會議討論的過程,卻帶出了更深,更長遠的思考角度:換位思考是很重要沒錯,但換到哪一個「位」去思考,可能是更重要的事。
現在疫情嚴竣,沒辦法錄Podcast,但錄過的人都知道,從寫出來的週報中,再深入去想一些當時的細節,跟同事的互動,及自己想法的過程中,就會再把更多模糊的自己給寫出來。你當時是這麼想的嗎?如果情況有所改變,你會怎麼做?發生了些不愉快的事,你覺得是自己過度的完美主義,還是自己有點敏感造成的?你覺得自己應該更主動一點,一定是因為你更主動的人在做什麼,對嗎?這些瞬間浮現的感覺或是疑問,若沒有被寫出來,一忙就忘記了,一覺起來就消失了。
最近聽一些Podcast都會聽到「靈魂拷問」這個詞,從字面上的意義猜得出來是什麼意思,翻成比較容易理解(還是指我們這一代老人比較容易理解…😅)的話應該是「真心話大冒險」吧?雖然我們寫的是規規矩矩,積極向上的ROC週報,有的人一定會認為這種東西就是很八股,對工作效率還是文化不會有什麼積極助益的。但為了寫它而騰出來的心靈空間,以及過程中無法忽視,對自己的靈魂拷問,才是我們不知不覺就成長了的養份。
寫作就是這樣,對吧?寫出來的是規矩的週報,收獲的是自己的優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