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洋棋給棋士的啟示
今天于為暢的電子報在講「中國象棋 vs 西洋棋」,正好前陣子《后翼棄兵》在Netflix上爆紅,也正好家裡那隻小仔對西洋棋好奇,所以我也學會了西洋棋的規則。
我小時候下過一陣子象棋(不是暗棋),所以很自然的以象棋的規則去理解西洋棋的設計,它們確實有不少相似之處,像是「車」和「城堡」都是直線無限格數的移動;「將」和「國王」都只能一步步移動;最有趣的就是「馬」跟「騎士」的高度相似,竟然都是「日」字型的移動。我們玩實體棋,也玩遊戲上的棋,跟孩子玩自然是陪伴為主,跟電腦玩就沒那麼容易了,雖然規則跟象棋相仿,我還是常常一個不小心就被吃掉。
我原本以為只是我不熟規則,所以被吃掉很正常。今天看到于為暢寫這篇,讓我更確信了文化是怎麼深深的影響了我們的思維。
象棋的規則限制,就好像束縛著我們的禮教觀念及思維框架。
象棋中的那條「楚河漢界」,讓「象」只能在自己的國境內移動,讓「兵」只能向前移動。而西洋棋中並沒有那條”國界”,所有的兵種一下場就得準備隨時和敵人短兵相接。
象棋中的「馬」會被”拐馬腳”,雖然比較寫實,也很中國風,但在西洋棋的世界中並沒有這種限制,顯然「騎士」聰明點,也靈活多了。
象棋中的「兵」在過河之後,雖然可以自由活動了,但”終其一生”就算攻城掠地,建立戰功,也還是只能是個小兵。在西洋棋的世界中,小兵只要走到對方的領地底線,就可以”晉升(Promotion)”成為騎士,城堡,主教,甚至是皇后。
象棋中的「象」雖然算是對應到西洋棋的「主教」,但受到特殊的移動限制,再加上無法過河的規則限制,使得它就是個(很難用的)的防守單位。在西洋棋中的主教,雖然移動方式也很特別,但無限格數的優勢,使得它在沒有楚河漢界的世界中,價值和城堡幾乎不相上下。
象棋中差異最大的就是「士」了。這個角色非常”忠於原味”的,被設計成只能在「將」的旁邊護衛,而且只能走斜一格。很有那種「為王擋刀」的即視感。而西洋棋中的「皇后」擁有八方向不限格數的攻守範圍,使得它成為遊戲中最具威脅性 ,甚至可以說是最重要的角色。為什麼說「后翼棄兵」?就是為了要能讓皇后站到最好的攻守據點,發揮最佳戰力,”棄兵”是合理的選擇。
象棋中的「將」只能把自己鎖在「小宮殿」的範圍中移動(雖有「王不見王」的設計,有時可以提供關鍵戰力),這種設計也非常有自我封閉,走不出去的那種即視感。
象棋中只有「炮」和「車」擁有無限格數的攻擊範圍,但方向都是十字方向。但在西洋棋中卻有皇后,主教和城堡都有這種不同角度的遠程攻擊能力。從象棋過來的新手最不適應,最容易被吃子的就是這個關鍵差異。象棋的世界就像2維(直排和橫排)的一樣,到西洋棋的3維(直,橫,斜排)世界後,就會很難想清楚所有狀況。我知道象棋中有「炮」,是很有”特色”的設計,但我想說的重點是:
西洋棋的棋手,從一開始就得看到全局。
象棋的主力部隊並不容易從兵陣當中出來,但西洋棋中的主教和皇后都很容易走斜線出來,騎士也沒有”拐馬腳”的問題。所以西洋棋的棋士一下場,很快就會進入敵方的攻擊範圍,或是很快就得思考自己要從哪個不同的角度切入。少了中間那條河,要想的事情會變得非常多,因為沒有”不能過來”的兵種,而且除了兵以外,其他的兵種要過來都很快。
象棋的設計比較偏向團體戰,需要許多單位亦步亦趨的互相配合,才能發揮最佳戰力。西洋棋的每個棋子都能有致命的攻擊能力,就算是小兵也可以被期待,只要努力衝到最後,就能升級成為超強戰力的可能。像極了東方人以和為貴,以人為本的思維方式。
其實真的不是要說哪個棋好玩,還是東方人亦步亦趨哪裡不好了。但從這兩種遊戲的核心設計精神上,我們就可以看到兩個民族的文化差異。西洋棋強調的個人能力,靈活調度和冒險犯難的精神,似乎更值得東方人花點時間去品味一下。西洋棋給棋士的啟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