希望,活動,還是目標?
這幾天一直收到管理部的通知信,說有一個「績效管理」的課程,請我們大家去上。一開始沒太在意,因為想說基本上應該都是我看過的那些書中的內容。今天日更有點缺題,所以來上一下課程。講師是總經理級的,內容比預期還有料,因此就可以來寫一些簡單的消化輸出。
很對我胃口的是,他有一開始就嘗試要定義清楚,什麼是「績效」。答案也很簡單的就是,我們達成「目標」的成效。可下一題就精彩了,在講師的實務經驗中,許多人常搞錯「希望」,「活動」和「目標」有什麼不一樣。
我們有時會看到一些商管類文章或是書籍,裡面會提到「目標」必須是可執行的,有具體數字,可量化的。基本上這些確實都對,我本來也以為我很清楚「目標」是什麼,但若是像這個老師一樣,突然把這三個名詞放在一起講,似乎就不是那麼容易理解它們的差異為何。以下有兩個例子是我覺得很有趣的。
雙面影印會不會更省錢?
故事是說一個總經理看員工總是只用單面影印一大堆資料,對管理部經理咕噥了一番後,問了這樣的問題,接下來公司內就雷靂風行的執行雙面影印。管理部經理的執行力非常好,總經理也很滿意,結果後來從在影印社的員工口中得知,雙面印容易造成機器損壞,省下來的紙錢還不夠付維修費。最終,管理部經理精算完,準備了所有的資料,證明了這件事:因為我們影印機是租的,所以雙面印造成的機器損壞成本,並不會轉嫁在公司費用上,所以不管是雙面印最終還是比較省錢的。
這一套操作下來,大家才終於搞懂,「省錢」才是真正的目標,而不是「雙面影印」。
也就是說,有時員工的「績效」怎麼樣,還真不容易確定是誰的責任。因為很大一部分的責任是來自於「目標」有沒有被正確的設定。就像這個故事中,「省錢」才是目標,「雙面印」只是其中一個方法。所以我們在聽老闆的指示時,千萬要帶腦袋去聽。如果前一天喝茫了,隔天精神實在是不行,那至少要帶筆去抄,回來用腦袋認真去想,目標是什麼?就像QBQ強調的一樣,很多時候,問題後面的問題才是想達成的目標。而且,在目標後面可能還有更深的目標,有人的目標,有公司的目標,有客戶的目標等,就看你能想到什麼程度。
另一道題就是我剛提到對「目標」的肓點。
高三的班導師,因為要知道每個學生將來適合的科系,因此要求大家,6/30前,繳交500字以上的「我的志願」報告給老師。
乍一看蠻像是目標的,有明確的時間及要做的事,但結果我還是忘了要深入一點思考。
其實這位老師的真正的目標是要知道他們想讀什麼科系。結果誤以為學生會"按照他的期望"寫出志願,結果卻收到了標題為「我的志願」的重複文句報告(報告裡面只有"我不寫再寫作文"的內容)。這種報告還真有"滿足"老師的需求,但沒有達到老師真正的目標。
影片中把這個「活動」改成了:
6/30前,繳交500字以上的「我的志願」報告給老師,並經老師審核通過。
最終的「老師審核通過」,才定義了它是個「目標」,因為這是老師真正的目的。
從上述的題目中再延伸一個常見的例子是這樣的:
6/30前,完成〇〇自動化設備的建置。
這次我就沒答錯了,因為我們的「目標」除了是問題背後的問題以外,很多時候那可以直接具象化為一個「比較出來的結果」。也就是說,我們完成這個設備的建置,真正的目標,就是要「比原來的快」或是「比原來節省人力」。所以影片最終的答案是把這個要素加入:
6/30前,完成〇〇自動化設備的建置。 並於9/1起減少〇〇作業人力50%
這就是一個完整的目標。而通常當正確的目標被設定到位的時候,就也會是個可被驗證的目標,因為它已經被高度的聚焦及思考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