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的「靈感」還是「思考」,其實都是結構化來的
今天一樣在練習「卡片盒筆記法」的過程,被一個問題卡了很久:
我們腦內的知識網路,究竟是否是結構化的?
人類對於大腦運作的認識,可能比我們使用到的10%還要少。我們有些人自認是理性腦,做起事來很有組織,但實際上在腦中仍有許多存放在長期記憶裡的知識,並不在那個「組織」裡。那些自認是感性腦,做任何事情講求「感覺」的,憑「直覺」決策的就更別說了。
當我們在練習將我們接觸到的,或是腦中既有的知識,寫到筆記中,嘗試塑造出「第二大腦」的過程中,我們最常在做的事情就是將其「結構化」。早期最直覺使用的就是檔案系統,也就是每個知識就存到一個檔案中,每個分類就是一個資料夾,這是非常「結構化」的儲存及管理方式。
在Evernote這個產品開始打開了「筆記宇宙(什麼都宇宙化了…😅)」之後,我們不但可以建資料夾放筆記,還可以給每個筆記下2個以上,不同的「標籤(tag)」。這時我們的筆記可以不是一個檔案了,只是整個系統中的一則筆記,它擁有「資料夾」,「標籤」,「待辦清單」等不同的屬性可供搜尋。僅管儲存的方式不再結構化了,但管理方式仍是很結構化的。
在「卡片盒筆記法」中,著重由「fleeting note」,「literature note」到「permanent note」的連結,強調模擬我們腦內的知識網路的長相。隨工具不同而儲存的方式不同,但管理的方式卻更嘗試把「結構化」的元素降到更低:不使用資料夾,不使用標籤,而是建立連結。表面上是很正確的方向,但實際操作起來卻很容易卡關。
「結構化」的定義,基本上都不脫「明確的定義」,「固定的格式/順序」或是「從屬關係」等這類的說明。但我們現在卻要把這些格式,順序或從屬關係都給淡化掉。這就導致我在fleeting note的整理過程中,常常無法下決定「這倒底跟誰才算是有"關係"?」。"整理"到最後我有點動彈不得,好像我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一個知識點,就會有不同的"關係"或是"結構"。
如果我們的腦內網路是結構化的,那為何我們有許多所謂的「靈感」,會將知識點以非結構化的方式組合出來?
可若我們的腦內網路是非結構化的,那又為何我們在分析的過程,常常是將知識點化為結構化的型式來輔助思考?
如上述,這問題是一個困擾我許久的問題。也因為到今天總算有點結論了,才能這樣輸出一篇。其實我一直搞混了一件事:「腦內知識網路」是承載「知識」的「網路」。
我們有許多感官,看到的,聽到的,甚至是聞到的,很多時候只能算是一種「訊號(signal)」。而按照「結構化」的定義來說的話,那些「訊號」都不是結構化的。我們沒辦法用什麼格式或規則,去解釋或定義看到的一個景象,聽到的一聲貓叫或是聞到點心的香味。若我們沒有按照一定的規則或格式去整理,只是把它們儲存下來,它們自然就是非結構化的知識。印象深一點的就會在我們的潛意識中,印象淺一點的就忘了。
而「網路」這個詞,在我們聽過的任何場景下,它都必然是高度結構化的。不是有所謂的「通訊協定」,不然就是有「從屬關係」,否則就是有「相似或相反」的分類條件。就算是所謂的「人際網路」,也都是由許多關係建立起來的。先互相認識,有合作關係,有商務往來,是由各種不同的「結構化」的活動構成。
所以,我們的「知識」確實有可能不是結構化的,但腦內的「網路」卻是高度結構化的。
回頭嘗試解釋「靈感」和「圖像分析」這兩個問題,似乎就有點成立了。所謂的"靈感"還是"創新",往往不是無中生有的,而是既有知識的重新組合。也就是說,當我們大家的腦內網路,都已被塑造成某種結構時,我們再把知識接到不同的位置上,很容易就變成大家接受度極高的創新。反而是那些無中生有的創新,還往往因為大家無法理解而淡出市場。而我們為什麼要分析什麼難題或是複雜的環境,常需要畫出一些圖(例如心智圖)來輔助思考,就是因為我們直接看著那些複雜的難題或環境,它們就是長得一副非結構化的樣子,因此我們無法很順利的跟腦內的知識,做迅速有效的對接。如果我們也將自己的腦內網路畫出來,就會更清楚的理解,我們沒"看"到的肓點在哪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