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對英文的一些觀察 - 3
第三個原因是對外來語的相容性。
這一點在中文尤其是一個明顯的對比。雖然英文字母少,無法涵蓋到所有中文的"正確"發音,但用這26個字母創造出來的"拼音"的方式,仍然可以用來表示/輸入中文(就是拼音輸入法)。可我們很難想像,注音符號要怎麼樣反過來拼出足夠溝通使用的每個英文字(哀鳳?😅…算是吧?)。
日文倒是一個很有趣的特例。日文也是一個很積極去相容外來語的語言,就像我們會聽到「巴苦(back)」或「羅賴把(driver)」這種音譯,學過日文的可能會知道「パソコン」是由「Personal Computer」縮寫成「PersonCom」發展而來的。僅管如此,中,日,韓這些語言,天生下來就和英文是完全不同的東西,只有英文可以去相容CJK,我目前還沒想過CJK可以用來當作英文溝通的。
雖然現在我已鮮少進行工程性質的工作,但在變成管理者前,我就已經開始「English First」的搜尋方式了。即便是現在,一些技術面向較高的問題,比如說像「為什麼Air Pods在Windows 10上連線會斷斷續續的?」,我都會嘗試先用英文幾個關鍵字拿去搜尋,像剛剛說的那個問題,我就會用「air pods pro disconnect windows 10」下去搜尋,而不是剛剛那句中英夾雜的問句。
許多次經驗告訴我,一些很特別的問題或是經歷,通常都會搜到英文的結果。有人會發問,也蠻常會有人回答。這也是跟剛剛提的「輸出成本低」,「表達習慣好」之類的文化有直接關係。當我可以很有效率的把問題寫出來,寫答案的當然也是如此。
我們在台灣使用中文,還要面臨的另一個特有的問題,就是繁體中文和簡體中文的稱呼會不同這件事。在英文只會叫「mouse」,可繁體中文要找「滑鼠」而簡體中文要找「鼠標」,這種問題真的是族繁不及備載。當然,這並不是說英文沒有這種問題(像是win10和windows 10也不是一樣的字串…),但搜尋引擎已有一定程度的解決/判斷,這更加速了以英文為主的資料的價值。
也許有人會說,Google 翻譯做得不錯啊,基於AI的DeepL也翻得很好啊,我們應該不用那麼在意英文了吧?但隨著英文程度越好,字彙熟悉的越多,就越能感受到翻譯的進步,距離到「我們不用在意英文」這件事,實在是還蠻遠一段的。語言基本上就是文化,就是歷史。只是在「翻譯」這個程度的理解,到「理解」或是「體會」,至少以目前的人工智慧能力來說,我很清楚為什麼我得訓練及要求自己養成「英文腦」,這不是機器可以"學習"得來的東西。
「英文腦」這個詞,並不是我獨創的新名詞,它真的是一個很少被提及,但確實存在的概念。我知道,我感覺得出那是什麼,但會需要時間思考及歸納消化,將來我可能再提到這個主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