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對「會議效率」的改善計劃
昨天同事發了封信件,大家討論起什麼叫「高效會議」,要怎麼樣能夠改善會議效率。因此我也翻了下之前自己的一些想法記錄,分享給大家。
「討論」和「會議」的差異
「會議」是用來形塑行動的,「討論」是用來釐清認知不同步的迷霧的。
所以若我們決定要開會,卻沒有以終為始,先想清楚這個會議要形塑什麼行動,那我們需要的就不是「開會」,而是收集更多的資訊,進行更多的討論,來釐清我們究竟要採取什麼行動。「會議」就是一個匯聚專家知識及洞見,來做出決策的正式程序,所以實務上,我們應該會有許多討論,而不是許多的會議。
會議室註冊表
如果我們決定要開會,才需要註冊會議室,以免時間和會議室有所衝突。註冊表不能有「每週一次」或是「每天固定」這種可以預先註冊的選項,一張表只能代表一次的會議,以免浪費了根本沒被使用的會議室資源。為了確保是有效的會議,每張表上面都該記錄的項目有這些:
- 會議之後,預期會執行什麼行動?
- 每個與會者在會議中扮演的角色?
- 會議的主題是什麼?
- 與會者需在會前閱讀的資料是什麼/在哪裡?
- 要使用的會議室?
- 這次的會議成本多少?
會議流程
雖然每個會議的與會者和目標都不同,但作為一個檢查表,可讓我們確認沒有漏掉一些重要的流程,能讓這個會議更有價值:
- 閱讀時間(約3~10分鐘)
- 確保每個與會者對要討論的主題,有足夠的資訊。
- 如果要閱讀的資料無法在10分鐘內讀完,那就是要討論的主題範圍太大。如前述,我們需要更多的討論,來收斂最終要開會決議的事情。
- 與會者說明問題和發表意見(每位約3分鐘)
- 先讓與會者針對讀過的資料,說明他認為有問題的地方,確保大家在認知上的同步。
- 同時也請與會者發表他的意見及想法,確保大家都有一輪輸出,才不會整場會開完,有人根本沒發言。
- 主持人決定(剩下的時間):接下來就是主持人自己決定後續的會議怎麼討論了,別超過時間就行。
會議記錄
每個與會者都花了時間,都建立了共識,都準備付諸行動。為了確保剛剛說的那些話會成真,我們需要製作會議記錄,供稽核小組覆審行動的結果:
- 主持人和與會人名單,缺席的人員及原因
- 主議題的結論
- 額外提出的議題及其結論
- 稽核小組窗口
Don't miss what's next. Subscribe to 技管思維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