問出需求的"好奇"問題
這幾天的氣氛特別肅殺,因為公司業績沒有繼續成長,所有的部門都在積極的檢討,當然我們也是。
每個組都被要求提出問題和改善的計劃。以我們這個技術單位而言,在產品及市場導向的長官眼中,馬上想到的不外乎就是「不夠深入專案」或是「不熟公司產品」這類的問題,要不然就是「業務不夠透明」或是「報告不易理解」這類的問題,不用盤也知道是這幾個問題,只差沒說我們是「不食人間煙火」了。
大家提出的解法中,自然也都是以更多的展示和報告產出為一個主要的方向。可大家也都知道,人們往往不是聽”該”知道的,而是聽”想”知道的。就算我們有再多的資料或簡報,若我們的用戶並不想知道我們這邊努力的細節,那我們準備再多的資料,或是再怎麼簡化報告的內容,也都只是事半功倍罷了。
我們難道沒有努力跟專案人員互動,瞭解他們的需求嗎?好像又不是,我們常常在會議上大聲疾呼,請大家發表意見或問題,沒人回應;我們也常常在每次交付產品後,不厭其煩的追問使用上有什麼問題?沒有問題(通常這就是指他們根本就還沒開始用…😅);有時我們真的摸不清楚用戶想要什麼,所以我們會認真的問:「你們究竟想要什麼?」,結果換來的不是「不知道」,就是「不確定」。有時想想,會不會是我們的題目太”開放”了?沒有邊際的問「有沒有問題」,基本上跟沒問是一樣的,這種問題本身就是問題。
我們要有效優化我們辛苦執行的成果發表,最重要的一件事,就是一定要想辦法從專案團隊那邊,拿到盡可能多的資訊,不論是需求,產品規格還是時程,我們若真的要讓外單位看到一個全新的”服務”品質,我們就得在理解他們的需求的這件事上,要比他們自己更清楚,他們需要什麼。
部長常提,我們要主動去問。可又不是單純的要求他們”更新”他們的需求給我們,還是不斷的追問那個沒用的問題「你們究竟想要什麼?」,那我們究竟應該要怎麼起頭,開啟對話,然後嘗試抓到那些蛛絲馬跡呢?想了想幾個可能的方向,之後來試試好了。
- 異想天開的想法
雖然說叫「異想天開」,但並不是指要無中生有,還是要腦洞大開等級的腦筋急轉彎(有的話也不錯?😅),而是像「[[創新的本質]]」所述:創新只是把舊的想法,以新的方式組合出來而已。所以把不同類型的產品的規格,都抽出關鍵字,畫成心智圖。也把對方的產品搞一個心智圖出來,把幾個節點亂接一通,想想那是什麼意思。
這麼搞過一輪後,通常就會有2~3個有趣的組合了吧?以這個想法開始,勾起對方大腦的好奇中樞後,接下來再問問他們最近有什麼產品或市場的問題煩心?我想許多重要的資訊就會傾瀉而出了。
- 一些極端狀況(Edge Case)的”擔心”
除非你完全沒看過這個產品的使用場景,否則在有限的認知中,我們一定都能想得出一些極端狀況的「假如」。假如用戶玩到一半突然來電怎麼辦(這好像不夠極端)?如果帳號有異常高額或高頻的交易,我們有辦法辨識嗎?假設玩家可以100%準確的瞄到他想射進的洞,我們的機率模型會崩壞嗎?…這些假設讓我們以「擔心」的理由,開啟一個對方必須回應的對話後,接下來我們就可以問我們真正想知道的事了:哦,原來如此,我們應該不用擔心那個狀況,那你們這邊有什麼其他的問題是比較擔心的?極端狀況的問題都想完了,要回答你的問題應該就沒那麼困難了吧?
- 以玩家的身份,仔細的”開箱”產品
這比較辛苦,但影響力或後勁都夠強。也就是說,當我們以玩家的身份,以”開箱”的精細觀察力,去描述每個遊戲的過程中,自己的”感覺”跟遊戲的”規格”或”表現”的對照時,這幾乎會好像把興奮劑直接從太陽穴打進產品經理的腦中一樣強烈(這樣會比較High嗎?😅)。原來我們這麼認真在品嘗他們的遊戲,而且還提供了很精細,很明確的第一手資訊,讓他們知道有些設計比預期還好,有些設計並不如預期。他們很快就會知無不言,言無不盡。然後,我們可以多聽點,或是問一下自己不理解的部分,他們必然會吐出更多自己的想法,或是我們應該要閃過的地雷位置。之所以影響力或後勁都強,就是因為自己投入的多,瞭解的深,建立起來的信任感也強。如此一來,哪還有什麼重要的資訊會漏掉你呢?
我們要問出夠重要,夠多的資訊,在問題上就一定要做過功課。引不起注意力的問題,就引不出夠多或夠好的答案。好奇心會殺死貓?沒好奇心會殺死更多優化的可能。問出需求的”好奇”問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