技管思維 logo

技管思維

Subscribe
Archives
July 23, 2022

為什麼老闆喜歡投入更多時間的員工?

為什麼老板都喜歡10小時摸魚加班的員工,而不是4小時高效員工?(深度)

明明是個很吸睛的題目,但內容實在是跑題得很嚴重,所以不建讀花時間讀。可這實在也是一直困擾著我的問題,因此我打算自己來好好思考一輪這個問題。

一.工業時代的「線性量化」邏輯

這是最常見的答案,也是很容易理解的答案。以軟體開發來說,最早以前是用程式碼的行數來評斷開發者的產出,在Bill Gates告誡大家別這麼做後,後來演變成另一個(很蠢的)變體。但不管型式是怎麼演變的,有一點不變的就是「量化」及「線性」的思維,也就是工業時代的「生產線」思維。在工業時代,每個人都被視為生產單位,多少時間有多少產能,不但是線性的,可估算的及可量化的。在絕大多數的管理學理論,也還是基於「可量化」的方向建構而成。可想而知,「時間」有多大的機會,被誤用為一個績效的指標。

二.老闆喜歡「有人陪他拼命」

雖然這麼說看起來很不厚道,有點貶義,但很遺憾的是這就是血淋淋的現實。

我完全理解,科技日新月異,市場瞬息萬變,給創業者帶來的壓力有多大。所以創業者的工時必然會比一般人來得多,因為他們得花更多的心力去思考,或是親自去處理事情。創業者常常是孤軍奮戰的,因此若他自己這麼辛苦,可員工總是準時下班,那種不平衡感很容易讓老闆失去判斷價值的能力。甚至有的老闆會認為,自己以身作則,全身心的投入工作。那些高效完成工作的員工,為什麼不像他一樣,投入更多心力在工作上呢?也就是說,老闆認為大家都"應該"像他一樣All In才是好員工。

三.「工時」的落後定義

網路上一個笑話是這麼說的:「要比在公司待多久不下班的話,那你應該付保全更多的薪水」。有的創業者並不那麼清楚的理解,自己發出去的工資,究竟是買到了什麼?他們認為要發出的月薪是固定的,那當然就應該在工時上有所要求,這樣才不會"虧本"。當然,在現行法規趕不上產業變化的狀況下,雇主確實是以「工時」為給薪的依據之一,而「工時」普遍就被定義為「在辦公室的時間」。這一連串思維上的落後,就造就了高工時的亂象。

四.「價值」的偏差定義

也是從工業時代延伸下來的時間觀。上班的時候我們在辦公室工作,產生價值。下班的時候,就是員工自己的時間,就無法為公司產生價值,對嗎?如果員工就像公務員一樣,下班準時離開,也許他的效率是真的好的,可他能產生的價值就是比不上那個花更多時間在辦公室的,不是嗎?別跟我說員工回去還會處理工作的事,下了班他們就是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了。

當然,這也是一個聽起來合理,但在現在這個世界已經站不住腳的理由。在遠距工作逐漸要變成常態的現在,何時在工作,在何地工作,都將不是雇主自己可以定義的事。在新的時代,雇主唯一可以定義的,只有最終的產出(及時間)而已。

幾個理由歸納起來,基本上可以用一個字來總結,就是「價值」。文中確實也有提到這件事,當員工的產出沒辦法彰顯出更與眾不同的價值時,就很難讓老闆給我們更高的薪資。

Don't miss what's next. Subscribe to 技管思維:
This email brought to you by Buttondown, the easiest way to start and grow your newsletter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