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未來30年》消化輸出
馬雲:未來三十年,是服務別人的競爭,所以是女性的時代 - INSIDE
雖然是2017年的演說了,但像馬雲這樣的企業家,看的總是很未來的趨勢,想的也都是很深層的問題核心,即便這篇又一些我已經知道的觀念,我還是覺得很適合再消化一次,分享給大家。
第一個貫穿全文的重點,就是「網路」就像「電」,已經不是什麼"新科技",已經不是哪個領域的產業可以不需要的東西。
他說從「entrepreneur」到「nentrepreneur」的轉變是蠻有意思的,這除了企業主自己要有網路時代的新思維以外,也要搞清楚網路帶來的新時代的意義。他一直提到「未來是屬於用好互聯網的公司」,但所謂的「用好」,我看到的是「開源」和「賦能」。
這兩件事正好在某家公司同時發生,而且成為教科書等級的例證,就是微軟。
當微軟積極擁抱開源社區的同時,其實它自身的思維也隨著新CEO的上任而有了很大的質變。微軟不僅在產品上重拾自己賦能的角色(像是把Office線上化,訂閱化),也透過開源強化了賦能的效果,讓許多產品或新創能得益於Azure這樣的服務。也就是馬雲說的,BAT是因為把自己的技術「普惠化」,才能繼續把自己做大。
第二個重點是「服務」已是所有產業的"基本職務",而不是服務業的。
不管是純線上,還是純線下,都會發現自己的生存空間難以擴展。因為它們都撞到同一個挑戰,也就是「怎麼樣更好的服務客戶」。純線上的業務啟動成本低,技術門檻低,等於就是護城河效應低,和競業唯一的競爭本錢不可能是成本,技術或售價了,唯一能差異化的就是服務;純線下的業務就不用說了,光是規模化這一點就完全輸給線上,再加上線上有的劣勢一樣也少不了,所以要能有差異化的地方,仍然是服務。
細分到不同的產業,「服務」會有不同的面貌。以製造業而言,將來的"製造"其實都是"客製化製造",因為將來人口成長有限,而且將來新世代的消費者更在意個性化;將來的製造其實也都是"智能化"的製造,這並不是需要有更好的技術大量製造,而是要製造的東西有更多"智能"化的需求。以金融業而言,當透過網路和技術,解鎖了個人金融需求業務後,「把大客戶搞定」完全是背離市場方向,服務更多個人用戶才是正道。
第三個重點是「未來」,包括我們的教育怎麼面對未來。
「未來的三十年,高度關注那些低於三十名員工的公司,高度關注三十歲以下的年齡人,因為他們將成為未來三十年整個社會進步的象徵」這句真是馬雲這個等級的CEO會得到的洞見。
當許多公司還只是在喊口號說要數位轉型的時候,它們都沒辦法做到「業務數據化」;而當有些公司已經完成不少業務數據化的改變時,卻發現它們並沒有足夠對數據的理解,進到「數據業務化」的境界。也許這當中有知識上的缺口,需要人才補上。但不管是要分析數據,還是要導入什麼新技術,大方向仍是以「服務用戶」為主。就像文中所述,將來不是力量或知識的競爭,而是服務他人,是體驗的競爭。
這件事文中沒說,但其實和亞馬遜的領導原則有異曲同工之妙。亞馬遜就是以追求顧客滿意度為最高原則,然後以終為始做到極致的公司。
要面對未來,很重要的就是看現在的教育是什麼樣子。當知識的取得和同步再也不是問題的時候,「智慧」和「團隊精神」才會是面對未來的硬功夫。「智慧」有時不是出現在太理性的那些數,理,化類的科目,而是在音樂或美術這類訓練感知(性)能力的課程中;而體育課中的每場競賽,更是訓練孩子「團隊精神」的最佳課堂。
我還很認同馬雲的一個觀念:「教育」是兩個字,「教」知識,和「育」文化是兩回事。
他以營養不良,瘦不拉幾的「東亞病夫」比喻,現在網路上還有許多會言語霸凌,不懂裝懂的酸民,沒辦法講出什麼有營養的話,發表不出什麼立論紮實的意見或討論,簡直就像是「網路病夫」。以這個角度來看,國家真的還有許多事要做。
在消化輸出的過程中,我又再一次感受到CEO「看10年趨勢」的深厚功力,也是對自己很好的一些反思及複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