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e Zettelkasten principles 消化輸出
Zettelkasten — How One German Scholar Was So Freakishly Productive
尼克拉斯.盧曼(Niklas Luhmann)是20世紀很重要的一個社會學家,有一點很重要的是,他是一個極度多產(extremely prolific)的作者,他有70本著作,超過400篇的學術論文。學術範圍包括生物,數學,模控學(cybermatics),電腦科學等。雖然多產,但品質都有一定水準,因此許多人都非常好奇,他究竟是怎麼做到的?
他認為一切就是「卡片盒記事法(zettelkasten)」帶來的效益。他認為自己的寫作並不是從無到有,一本又一本,一篇接一篇的創造,而是從許多卡片的內容中,觀察出事物之前的連結關係,再整理出文章或書籍。而這個方法也確實幫助了他學得更快,更紮實,更有創造力,更有能力輸出。
zettelkasten是德文,其中的「zettel」是一堆卡片或紙片的意思,而「kasten」就是盒子。
其他的記事法為什麼對我們的幫助,不像卡片盒法提供了那麼高的價值呢?因為不論是用手寫的,或是用數位資料儲存的,這些方法(系統)的重點,都放在了「儲存」,而不是「找出連結關係」。儘管我們會嘗試加入「資料夾(folder)」或是「標籤(tag)」來協助管理我們這些記事,但這些方法要解決的需求,仍是以「歸納/分類」為主。某種程度上,它們算是有了點關連(係),但我們也都知道,這些記事給我們的價值仍然不足。
卡片盒記事法,和其他知識管理系統的根本不同就是,它嘗試模擬我們人腦的思考方式。
我們一整天下來,眼睛看到許多影像,耳朵聽到許多交談,所有的訊息每分每秒進入我們的大腦。大腦很神奇,也很高速的把這些訊息”整理”到腦中各種儲存區去。這個過程不是線性的,而是網狀的。而有時我們會”觸類旁通”,或是”突發奇想”,很多時候就是因為腦內網絡模型的某兩個節點突然接上的時候,我們就有了新的創意及想法。
如果繼續以腦內網路來想像我們手邊記下的記事,這些記事就像神經元一樣,儲存著一部分的資料。所以如果有人說,腦內不應該有那麼多神經元,這會讓大腦變得笨重,運作速度變慢,你一定會覺得他在胡扯。只是你面對自己的記事時,那些”笨重”的感覺就蠻真實的。所以真正的問題不是我們的記事有多少,沒有太多太少的問題,只有怎麼組織/管理的問題。
Claude Shannon 是通訊學理領域中的指標學者,他最有趣的研究成果是:「一個訊息所提供的資訊,取決於讓你”驚訝”的程度(how much information is contained in a message is determined by how surprising the message is)」。最簡單明瞭的例子就是「問鴨子問題」,不論你問的是什麼問題,鴨子可能都只會呱呱叫的回答你;而當你看網頁,聽Podcast,看影片,跟人交談等各種通訊/互動的過程中,只有那些給你”驚訝”的訊息,你才會覺得那是份資訊,甚至你會覺得那才有價值。
其實我們每天在看的「網頁」,就很像是這個邏輯。現在大家獲取知識或答案的方式,都是看網路,雖然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可以搜尋,對於找到簡單的答案(short answer)是很快。但若是要繼續深入,或是更有系統的去學習該領域的知識,我們就會由找到的那幾個連結做為起點,透過一個個不同的節點互相連結,來組織成為我們的知識。
卡片盒法對我們的「輸入」有一個很重要的助益:我們不再只是單純的輸出,而是不斷的壯大我們知識庫裡的內容。也許讀一篇文章只在卡片盒中新增了1個卡片,建立了3個連結;也許讀一筆書會讓我們在卡片盒中新增更多的連結,也有可能調整(刪除)一些既有的連結,不管是什麼,我們都是在「升級/更新」我們的大腦系統,時間一久,複利效應會大幅加深我們對任何事情的認知深度。
關於卡片盒記事法,有太多描述功效的文章了,但太少在寫實作的文章。以致於我好幾次想要學習這個技巧,都始終抓不出要訣,最後就放棄了。這篇文章應該算是目前看過最實務導向的內容了,消化後我想可以整理實作中最重要的三個觀念。
原子化(atomized)
一張卡片只包含一個主題所需的內容。
世界上所有知識,都有無窮盡的細節可以深究,所以一張卡片當然只能cover到一個”主題”。可是我們對這個主題,可能會有許多來龍去脈需要說明,像是問題的起源是什麼,當時的環境有什麼限制,已經嘗試過什麼做法,有什麼參考資料等。不寫的話就會不清不楚,好像只有關鍵字。寫的話又會岔出主題以外的範圍。
實作上我們該做的就是全部都寫,該寫的都寫,因為它們都可以是另一張卡片的主題。我們只需要在整個卡片告一段落後,再分拆成不同的卡片出去,再放連結回來即可。
這也很像是軟體開發的原則:一支函式應該越小越好,越專注把一件事做好越好。重要的是這支函式的介面,而不是實作。卡片就是這樣,重要的是主題,也就是它被連結的「介面」是什麼樣子。裡面的內容即便都只是一些連結,只要是正確的介面,這張卡片就是有意義的。
一個簡單的例子是,你去餐廳用餐,你不會在菜單上看到每道料理背後的食材,工序,廚師是誰等這類的細節,你需要的只是這道料理的簡單介紹;你請服務生來點餐或詢問問題,你不會需要知道他的個人資料,學業或職業經歷,他/她的喜好或星座等這些資料,你需要他是個稱職的服務生,要嘛他能直接滿足你的需求,要不然就是他去找到其他資源來滿足你的需求。
建連結(build links)
每一張卡片都應該要有一個連結,如果無法建出連結,那它可能就沒有存在於你卡片盒的必要。
只要這張卡片是你想要的知識,它必然會有一個連結。你想瞭解「紅燒牛肉」怎麼做,可能是因為你對料理有興趣,世界料理那麼多種,「紅燒牛肉」至少會和「台式料理」有關係,也會和「牛肉料理」有關係,可以和「女友愛吃的料理」有關係,甚至可能是「媽媽的味道」有關係。
在這個過程,我們的目標是建連結,但這個過程迫使我們思考的是背後的「為什麼」。那個目的就是連結的節點。
如果我們想記入「喝水記錄」,基本上這不是一個知識性的資料,但我們想留下它,想記下它。那我們就去想想為什麼要記它?你可能會瞭解,因為你很注重健康,想對自己的身體更有掌控性。如果有朝一日身體有所異常時,這些資料可能就可以成為你自己或醫生的重要判斷依據,所以這則記事就會被連結到「健康」中;如果我們想記錄「購物清單」,這更沒有什麼”知識”可言吧?那背後的目的呢?可能就是因為你想好好開始理財,掌握自己的購物習慣,做更進一步的分析,這則記事就會被連結到「理財」的記事中。
所以建連結這個儀式的重要性,就說明了我們是真的想要它留在我們的腦內知識網,還是只是要找個地方”暫存”它。所以若你真的有資料需要暫存的話,你知道你不想要這樣的記事留在腦中的話,你大可利用即時通訊工具(LINE, Messenger, Telegram等)傳訊息給自己即可,快速儲存又不傷腦筋。
習慣它(habituated)
沒有刻意練習過的話,很容易掉回舊有的,以屯積知識為主的思維。創建記事的成本是變高了,一開始可能會變得很高,不像以前記錄下來就沒事了。但持續下去的過程就會發現自己越來越釋應整個網路的”長相”,建立連結或索引的速度會越來越快,就是複利效應在發揮效果的時候。
到這個境界的時候,你再擴展自己的知識/舒適圈時,就會變得非常有系統,井然有序。就算是要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時,你也會很有信心一步一腳印的建立起整個網路,而且還會再跟本來的網路也建立一些連結。
就像真的大腦一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