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The Year Without Pants Summary》作者摘要的消化輸出
The Year Without Pants Summary
這篇是來自於一個作家Scott Berkun,他在我很欣賞的一家公司叫「Automattic」的觀察。Automattic成立於2005年8月。它最令人稱道的產品是WordPress.com(一個免費部落格服務)以及其製作的WordPress(一個開源部落格軟體)。早期在寫遠距工作這個主題時,才知道這家員工千人,估值30億美金的全遠距公司,原來就是鼎鼎大名的WordPress的原廠。
本來我是準備要看《The Year without Pants: WordPress.com and the Future of Work 》這一本了,可惜這本沒有中文版。我本來已經抱著”長期抗戰”的心理準備了,然而在找書的過程我倒是意外發現,作者有自己寫了一篇摘要。書摘網路上不難找,但若是作者自己來寫的話,至少我應該不用擔心正確性的問題,因此就花了點時間細讀,消化輸出成這篇。以下我就針對這篇的內容,整理出幾個我的觀察。
一.新員工的第一個角色:客服
由於Automattic是一家全遠距公司,因此他們特別注重新人的溝通能力。創辦人Matt Mullenweg在創辦這家公司的Day One就很確定,理解客戶需求是最重要的事,重要到每個員工都必須具有直接面對顧客的能力。Automattic並非不重視技術職能,但它要每個員工親身體會的是,自己的職能是為了支援「服務顧客」這個目的而存在的,而且透過直接嘗試滿足顧客需求的過程,更能正確的理解,要如何跟每個不同的功能單位和同事協作,才能完整的理解及滿足用戶需求。
第一次看到,蠻驚訝的,但深入想想後就會覺得,沒有什麼比這樣的安排更”以終為始”,更合理的了。
二.管理方式和員工文化的直接掛鉤
「無論是多好的商管實踐(Best Practice),若沒有相匹配的員工文化(Staff Culture),最終都將無疾而終。」
這句話不僅是適用於員工,當然也適用於管理層。這也就充份解釋了為什麼管理方式層出不窮,但套用並不總是能獲得夠大的成效。就算產業背景或環境設定一致,可光是人(通常就是人)的問題,就足以讓任何商管實踐都失效。
Automattic在”直接掛鉤”這個需求上比較令我難以想像的,則是創辦人因為想要有一套能符合他們以「即時通訊及共享資訊」為主的內部管理工具,在試用既有的產品,都無法滿足需求的情況下,他們竟然就自幹了一套叫「P2(這名字也太樸素了…😅)」協作系統。以企業協作SaaS百家爭鳴的現況來看,P2並不是什麼多了不起的工具,長相沒有多特別,功能也沒有多特別,就是個企業內部的輕量臉書吧。
真正shock到我的是,他們對「管理方式和員工文化」直接掛鉤,重視到這個程度,重視到值得開發一套系統去實踐這一切。這在一般企業來說,如果有能滿足核心用途的替代品能用,最好還是免費的,就不會再特別在意,一定要跟自己公司想要的,該做到的完全一致。會像Automattic這麼做的,感覺才不是很正常。
可就像亞馬遜在追求自己管理和員工文化的過程中在做的事情一樣,長期思考的策略下,P2和WordPress這些”副產品”,不僅滿足了企業自己的需求,也同時變成一個完全能貼近用戶需求,能賣錢的產品。
「文化」一向是一個很抽象的描述,但透過這些公司的演示,我們似乎能漸漸理解,它也可以是能帶入真金白銀的產品,就看我們認真看待它的程度有多深。
三.無情的評估那些拖住創新和效率成長的傳統
很多時候,公司內的一些傳統,程序或是要求,都會在不知不覺成為扼殺創新,或是拖垮作業效率的瓶頸。Automattic以「無情」的標準評估這些傳統,如果它們無法提出對品質或效率的存在價值,其實那就是一個該被重新評估的項目。
不僅是流程或工序上無情的評估,對產品的缺陷或問題,Automattic也都將視其是「一個優化的機會」。這是很健康的成長心態,面對這些問題時想到的優化或改善,往往就是「創新」的來源。偉大的創新一開始都是一個小火花,也都是在不斷實踐的過程成型。
四.指標不能成為創意產業的獨裁者
「獨裁(dictate)」這個詞在原文中非常顯眼。在數據導向的流行下,不僅品質該被量化,就連知識工作者的產值或價值也應該被量化。作者認為資料是重要的,但不能成為主導創意工作的指標,但作者並沒有說明這兩者的平衡要怎麼拿捏,可能要看書才能找到更詳細的細節了。
但我倒是很能體會,指標/資料對管理者”簡化”他們的評估或觀察工作來說,簡直就像炸雞薯條一樣美味,嚐過就難回去了。許多管理者都喜歡”具像化”的指標,但「指標」的本質就是需有明確定義的,是限縮思考範圍的,是解析度不夠(永遠都不會夠)的資料。若管理者”只”想用不同的指標,就想要量化得出任何一個創意/知識工作者的價值,我想這必然是一種偷懶。
這篇作者自己摘要出來的內容,我自己不是很滿意,但仍有一些值得看的內容。僅管如此,我還是對這家人數這麼多,資本這麼大,但卻在這麼早期就全遠距工作的公司很感興趣。就當作是練英文,我會再排時間來讀一讀這本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