技管思維 logo

技管思維

Subscribe
Archives
January 31, 2023

Start Over

為什麼我必須重新開始這個習慣?

最核心的理由,還是我必須強迫自己成長。不管外面的世界怎麼變化,不管別人是怎麼看待,不管自己內心有什麼懷疑的聲音。要成長?一定就是得給自己夠大的壓力,才會有夠大的成長。

網路上有個笑話,在哪裡跌倒,就在哪裡躺下 ,甚至還有「在哪裡跌倒,就在哪裡絆倒別人」這種的😅。我是很想躺下,但自己心裡清楚,其實自己根本沒那個本錢可以躺下。不管是自己確實是有不少還需要消化輸出的東西要寫,還是有發揮影響力的練習需求,職涯上就是有這份缷不掉的壓力及責任。

Slow Burn

我對「生產力」這個主題一直算是很痴迷。最近花了不少時間在看《Building A Second Brain》,甚至還把作者的Podcast來回聽了十幾次以上。雖然我知道不會真的找到什麼”銀彈”,但還是有不少收獲。這肯定是今後的題目之一,而且這本書目前似乎沒有中文版的發行計劃,因此更值得自己好好的把他的理論及實例整理出來,就當作是給部內伙伴們的教育訓練教材吧。

「Building A Second Brain」的Podcast中,Tiago講到「Slow Burn」這個觀念,一開始聽沒什麼太大的感覺,沒想到而後勁如此長久。他的婚禮花了5年”籌備”,並不是一個長達5年的”專案”。他就像是個拾荒者一樣,這5年內想到什麼就記錄下來,想到什麼就整理一下,我想「5年」這個數字應該不是計劃好的,而是Timing就是正好到了。所謂的「婚禮籌備」這件事,他說基本上大概也只認真的搞了5天吧,就是把自己”細火慢燉”的筆記端出來排一排,選一些筆記中提供的選項決策,生活步調並沒有太大的差別。婚禮的舉辦對許多人而言,就跟「專案」一樣是一個短跑衝刺,必須要把手上不重要的事情放下,把大部分的時間及心力投入其中,是一個「Heavy Lift」。但對他而言,整個婚禮都非常的輕鬆,賓主盡歡,他並沒有將手上什麼不重要的事放下,許多的評估及決策都是早就決定好的,他只是付諸執行而已。有經驗的都知道,”執行”最簡單了,”決定”才是最困難的。

也許有人會誤以為寫作是一種「創造(Create)」的過程,就表面上看確實是,不能說是錯的,但實際上真的有習慣,也有能力常態寫作的人就會知道,這比較像是一種「燉煮(Stew)」,甚至是一種「園藝培育(Cultivate)」的過程。為了能要有內容輸出,必須一直要有內容輸入,消化後提取重點,以自己的話重述(rephrase),直到最後修整出爐。

我之前的日更就是一個「Heavy Lift」,所以才撐不了幾個月。去年的內容,到最後我自己自然是很不滿意的,因為我清楚自己真的已經沒東西可以”煮”,也沒心情能繼續”種”了,速成硬擠的內容自然就沒有什麼深度。雖然我嘴上都會說”內容不重要”(不只是我這麼說,其實每本倡導寫作的書都會這麼寫),但其實真正過不去的,就是我對內容的不滿意。可我沒意識到的,就是那就像是身體有哪個地方發炎一樣,一開始只是發炎,你期待它會慢慢消下去而置之不理,沒想到時間久了它非但沒消下去,反而還突變成癌症而不自知。等到「對內容不滿意」突變成「對自己不滿意」,最終也就成為無法擊敗的心魔,過不去的關卡。

所以我應該像Tiago那樣,還是要日更確保自己是在「Slow Burn」,但是以「每週」為發布的時間單位。不只是一個「節奏」的問題,而是確保自己在按下「發布」鍵的那個當下,不帶有那麼大的不滿意及自我懷疑,真的是一個可持續執行的活動及習慣,才能確保強迫成長能有複利的效果。

就算是”四不像”,「過程」就有價值

我一直都有訂閱朱騏的電子報,一開始和他結緣是在《卡片盒筆記法》的討論。他的內容並不像《科技島讀》那樣濃郁,也不像《曼報》那樣風味各異,但他也是個持續不斷寫作的Role Model。和他討論的過程,他也點醒我一個重點:任何內容都有會受眾。即便像是現在的我,以工程師的身份寫技術內容沒有說服力,以管理者的身份寫東西也沒有資歷,但從工程師變成管理職,一直到把自己的身份搞清楚是Enginnering Manager的這個過程,他就覺得是有興趣,有價值的題目了。這個「四不像」的過程當然有價值,我的所有疑問當然是所有Junior Enginneering Manager的疑問;我的那些異想天開,當然也有可能是那些骨子裡還是技術人的技客會想的東西;我推翻自己過去說過的話,就像每個人的成長都是踩著自己犯錯的body往上爬的過程不是嗎?

去年和陳總的早會,我算是真正搞清楚自己的身份應該是Engineering Manager了。而且照啟豪說的,接下來自己算是有被”授權”去找其他專案負責人多聊聊(結果我自己沒聽懂😅…)。因此,當啟豪貼出「2022年度財經好書 」的連結時,要求各幹部要一起閱讀共同成長時,我第一個想到該分享的,就是《生態系競爭策略》這本。不是因為我自己要去創建什麼產業的生態系,而是其實我的角色本身,就是要有像創建生態系一樣的思維,這也是很值得分享及整理成好文章的內容。

其實,迷路了休息一下,想清楚方向了再爬起來繼續走,再正常不過的一件事不是嗎?Start Over又不是Game Over,搞清楚自己該玩什麼Game(賽局),比帶著自我懷疑苦撐,對自己的生命及成長更負責不是嗎?第一章Over了,但成長不會,也不應該結束,而是從新的篇章重新開始。

Don't miss what's next. Subscribe to 技管思維:
This email brought to you by Buttondown, the easiest way to start and grow your newsletter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