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de Project 的執行觀察
今年部門舉辦了一個「各小組side project」活動,每個小組都要規劃出自己的side project,可以和工作無關,但要能讓組織團隊合作,有技能,團隊默契,體能或是思維上的成長都可以。我們這一組的side project要"玩"的東西還蠻多的,上次是玩魔術方塊,這次是要自己設計一個桌遊。
組內有一個桌遊魔人,本以為這個活動基本上有他就搞定了,可能沒有什麼大家發揮的地方,可沒想到他也帶著很Open的心態,帶我們稍微分類,熟悉了一下桌遊在規則,玩家分群,遊戲風格之類的的分類後,接下來他也就很自然的跟我們大家一起想主題,然後一邊玩一邊討論,怎麼樣的規則會是否合理,為什麼,好不好玩之類的主題。
當我們大家平日的工作都是遊戲/軟體工程師的時候,其實「遊戲好不好玩」這件事離我們很遠。一直到這個side project的進行,我們大家才好像回到童年一樣,認真的玩著遊戲,認真的把自己知道的設計都拿出來討論。我本來以為,大家早就放棄了「自己曾是一個熱愛遊戲的玩家/工程師」的這個身份,所有的靈感和想法都丟光了。沒想到不是只有我,許多組員在提出什麼樣的規格好玩時,不但都能說出這些規格要帶領玩家往哪個方向去,這個規格是參考哪個遊戲,對玩家而言的優勢和劣勢,投入成本和獲得回報的效益是否失去平衡,功能卡會不會太強等等。這些東西對他們而言,似乎就像是在血液裡一樣,就像本能一樣的反應出來。
之前參加過一些所謂「Team Building」的活動,本質上就是團康活動。可我們技術員真的就是很難被取悅吧?就算我自己已經脫離技術實作領域很久了,我也不覺得那些團康活動,真的有什麼讓我和組員走得更近的效果。反而是這種觸動到心靈最深層,進來這個產業的初心的活動,就算它一點都不"團康",沒有大隊接力的狗血場面,也沒有互射漆彈的團隊合作,但在這個side project中,感覺得到大家真的就像是回到小學生那樣,跟自己的好朋友很純真無邪的討論同一個主題中的所有細節。和那種把彼此當哥們的兄弟情不太一樣,帶著的是一種"戰友"的那種肯定。
這是我每次聽到「Team Building」時,腦中都會思考的一個問題:本來就是一個Team了,到底是要Build什麼?
我常見到說Team Building的目標是「培養團隊合作默契」或「增進團隊信任」之類的目標,可這種目標…不論是默契還是信任,都不是一次活動就可以培養的出來的啊?那為什麼大家要那麼樂衷於這種活動?就像里長會舉辦「xxx野外研習」活動一樣,其實就是出去玩,找個樂子?
或許,這種讓大家"回到過去",找回初心的活動,讓彼此展現出最真的自己的side project,反而還更能達到上述的那些效果。而能夠達到這些效果的源頭,其實就是「認識」和「認可」。透過這個過程,讓彼此知道原來在這個夢想(初心)上,我身邊的這個同事也是帶著夢想進來這個產業的。天天在一起工作,但卻不是那麼清楚的"認識"這個同事,他的夢想其實跟自己的並沒有太大的差距。而且在side project的執行過程中,透過"認可"這個同事的專業,更加深了自己可以「相信」這位同事的信心:他和我一樣專業,我可以信任他。
在這個過程中,我看到了一些組員多采多藝的另一面,但重要的是,我們也可以看到他們嘗試展現出領導力的關鍵時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