熟悉一個新的輸入法,就像是學習「第二外語」一樣
這一篇文章是用拼音輸入法寫的。我明明是個蝦米的忠實用戶,但為什麼會興起用拼音輸入法的念頭呢?
如果在網路上搜尋一陣子關於無蝦米輸入法的資料,應該就不難發現,「行易」這間公司,作為無蝦米輸入法的官方,他們的服務真的是乏善可陳。不僅沒有開源無蝦米的源碼,也沒有足夠的研發能量,除了會支援新系統以外,也沒為這個產品注入一些新的功能。蝦米的字根已是開源的,許多用戶都表達過不滿,因而改用開源的輸入法,搭配字根來滿足自己的需求。當然,還算是個Linux玩家的我,也這麼用過好幾次了。
在桌機上用的是全尺寸鍵盤,無蝦米都可以完勝其他輸入法,沒有問題。可到了行動平台上,結果就開始有點不同了。手機上的每個按鍵,都比全尺寸鍵盤來的小很多,因此每個按鍵都有足夠高的機率會打錯,此時每個字都得用空白鍵組字的無蝦米,速度就開始快不太起來了,因為「常常按錯」跟「常常選字」的發生頻率已經差不多了。與此同時,拼音系的輸入法(拼音或注音)的選字判斷也越來越準,除非真的是專有名詞,還是個人說話習慣真的太奇怪,否則大多數的時候幾乎是不用選字的,完全可以一整句話打完,最後才需要按一次空白鍵。這和我開始注意到,拼音系輸入法的速度,已經不輸給無蝦米的感覺是一致的。
另一個讓我這麼認真考慮學習”第二外語“的理由,則是中英文混打的需求。
不管是iOS,Gboard,Google線上輸入工具(Windows的我還不確定),都不約而同的有一個很正確的設計:在「組字」的選擇上,可用space鍵組中文字,或用enter鍵組英文字。這看起來沒什麼了不起的,但這又是完全命中行動平台的致命傷。當中英文內容混雜程度很嚴重的時候,我們就需要不斷的切換輸入法。每個字多按一次space已經是很嚴重的消耗了,更讓這個消耗變得嚴重。在熟練度一樣高的前提下,拼音系的輸入法,所需要的按鍵數,會遠低於無蝦米。
第三個理由雖然是Apple自己搞出來的,但確實是個問題。在iOS和iPadOS中,原生的鍵盤程式以外的,都叫做「第三方鍵盤」。而Apple很難理解的禁止了外接鍵盤來使用「第三方鍵盤」。所以若我們想要在Apple的裝置上外接鍵盤,就沒有「第三方鍵盤」可以使用了。
現在面臨這樣的困境,實在是有點始料未及的。10年前,說無蝦米輸入法是第二快的的中文輸入法,我想沒有別人能說第一了。就算是現在,若是在桌機上比賽的話,我還是覺得無蝦米很有競爭力,並不後悔自己的選擇。更何況無蝦米還能應付簡體中文和日文,這就是別的輸入法確定沒有的優勢了。可行動裝置變成更主要的輸入裝置時,世界就真的不一樣了。可能我需要一段時間適應一下「雙語」的環境,我知道在無蝦米的輸入環境下,輸入中文早就形成肌肉記憶,要忘掉是不可能的。現在試著熟悉拼音輸入法,應該就像旅外的留學生回國在熟悉中文一樣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