技管思維 logo

技管思維

Subscribe
Archives
March 11, 2023

《生態系競爭策略》消化輸出 - 6

《生態系競爭策略》消化輸出 - 5

生態系的顛覆者改變產業的價值結構,並在過程中創造新的相鄰關係,這是大家已經知道的事了。可今天若我們想要扮演顛覆者,想要創建我們想要的生態系的話,整個過程應該是怎麼進行的?

進程一:建立「最低可行生態(Minimal Viable Environment)」

在講MVE前,可以先講另一個大家常聽到的「最小可行產品MVP(Minimal Viable Product)」。MVP方法論是引導創新者在他們的開發道路上,儘早探索他們對產品設計和市場需求的假設。目標是使用最原始(即最便宜)的原型進行探索,獲得消費者有意義的反饋,進行密集地迭代過程。也就是精實創業(Lean Startup) 倡導的方法。

簡單說的話:MVP是用於洞察顧客的工具,而MVE是用於協調合作夥件和擴大規模的工具。

進程二:遵循「階段性擴張」的路徑

階段性很重要。也就是說,每一個夥伴的加入都是有策略性的。加入的順序如果是「A→B→C」,那就不能是「B→C→A」,也不能是「A→BC」。因為每個夥伴的加入都是為了完成2個階段性目標:建立價值結構,以及為下一個夥伴的加入做好準備。

進程三:部署生態系的傳遞

在「階段性擴張」的過程中,新的合作夥伴的加入,就是為了讓新的生態系可有"自主呼吸"的能力。這通常是指和新加入的夥伴制定新的協定或互動的方式。合作夥伴可以不是新的,但重要的是要持續協調這個生態系的運行順暢。

書中是以亞馬遜的Alexa為範例,帶大家一步步看懂Alexa是怎麼建立起智慧音箱的生態系的。

Alexa智慧語音助理:誰將鸁得智慧家居的競賽?

亞馬遜在2021年獨估鰲頭的地位,讓人很容易忘記,截至2014年,亞馬遜只推出四條消費電子產品線:成功的Kindle電子閱讀器、慘敗的Fire Phone,以及相對衍生出來的Fire板電腦和Fire電視棒。當亞馬遜在2014年11月推出搭載Alexa的Echo智慧音箱時,它在語音助理競賽中處於劣勢,面對的對手有蘋果的Siri、Google的Now和微軟的Cortana。在比賽的早期階段,亞馬遜的技術劣勢有夠明顯。僅管貝佐斯 (Jeff Bezos)從一開始就對目標很明確:「從科幻小說的早期開始,人們就一直夢想擁有一台可以自然交談的電腦,並實際要求它與你對話,並叫它為你做事。」但事實上幾十年來,這種願景一宜是電影和電視節目的標準素材。就這樣,是個願景而已。

不過,事後來看,這不過是整個生態系顛覆階段的起點而已:

亞馬遜Alexa第一階段:建立MVE

「MVE」聽來很"高大上",實際上在做的事就是把智慧音箱"送"到Amazon Prime用戶的手上而已。與已經流行的藍牙音箱產品相比,Echo的音質平庸,它唯一耳目一新之處,在於能夠使用基本的語音命令,來播放Amazon Prime Music中的歌曲。它不懂你的行事曆,簡訊,也不能通話。

這個階段的重點,並不是行銷和宣傳,而是取得用戶的使用狀況資料。這些資料被用來訓練演算法,從而產生更好的性能。没有其他東西可以替代使用者產生的資料來加速這個進展。此外,對於音樂公司而言,它們也並不知道,自己已悄悄的變成亞馬遜MVE的參與者。而這正是Alexa在第一階段MVE所實現的結果。

亞馬遜Alexa階段二:技能擴展

亞馬遜從MVE最初演算法獲得的成長,正式用來擴展透過Alexa平台提供的技能。

比起「技能」,另一個關鍵字「平台」可能更容易被忽略。亞馬遜宣布可透過Alexa,對Spotify、iTunes 和Pandora進行語音控制;另外,只是為了好玩,還加入「老師說」的遊戲功能。在第二階段,亞馬遜運用自家雲端服務部署的機器,來學習演算法,其雲端的大規模網路計算能力,使得Alexa的人工智慧變得更好、更智慧。

在推出後的七個月內,亞馬遜的Alexa提供更進階的應用程式,從向達美樂訂購披薩,到與你的Google日曆同步,再到「即將會有好事降臨」的算命功能。亞馬遜向消費者展現這些更進階的技能,但更重要的是向開發者展現Alexa(透過Echo)可以、而且應該被視為一個有意義的平台。

Alexa開創的語音界面,透過不斷成長的技能組合所提供的證據獲得認可。由於每一次新的相互作用都增加資料,使得Alexa演算法變得更加準確和具洞察力,因此效率也愈來愈高。

亞馬遜Alexa第三階段:開發人員用的Alexa技能包

由於已經引起開發人員的興趣,亞馬遜的第三階段是開放Alexa的界面,這樣替Alexa創造新技能,會比在任何競爭對手本台上開發新技能更容易。Alexa技能包(Alexa Skills Kit,簡稱ASK)的推出,讓外部開發人員替Alexa創造新的功能,類似於蘋果的第三方生態系和AppStore。透過ASK,亞馬遜等於把對新語音功能的需求"外包"給開發人員社群。

Alexa的技能數量從2015年的130個,増加到2016年的5,000個,再到2017年的25,000個,到2021年會超過80,000個。隨著每一種新用途的出現,亞馬遜都會運用更多的資料,來加強人工智慧,這也決定Alexa 不斷成長的能力,同時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和開發人員接受該平台。

到2017年底,在推出Echo Dot、Echo Look和Show等不同價位的機種後,亞馬遜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音箱品牌,擊敗傳統音箱製造商和智慧音箱的競爭對手。雖然Echo的機種愈來愈多,但每一種都是運用Alexa的本台,只是外殼不同,隨著每多一次的使用實例,這個平台會持續變得更好和更智慧。

看到這裡不得不說,亞馬遜真的是「飛輪」的專家。連建立生態系都可以用飛輪的概念來搞,而且速度和效率之快,令人咋舌。

亞馬遜Alexa第四階段:與其他硬體商合作

隨著使用者和開發者兩者都到達足夠數量,亞馬遜進入第四個階段,即設法取得智慧家居硬體製造商的支持。雖然這此公司有豐富的平台和標準可以讓他們的產品相容(蘋果的HomeKit、Google的Nest、三星的SmartThings),但只有亞馬遜的平台既能吸引注意力,也能吸引到資源投資。

亞馬遜在2016年推出Works with Alexa認證計畫時,奇異電器 (General Electric)宣布,他們的Wi-Fi連接家用電器系列,包括冰箱、洗碗機、烤箱、爐具和洗衣機,現在會與Alexa相容。語音命令會被引導到Echo音箱,然後由音箱來控制裝置要啟動的功能。為了實現智慧照明的夢想,至少八家領先的燈泡製造商推出與Alexa相容的產品,而這些只是冰山一角。到2019年1月,有4,500多家公司,超過28,000種裝置,可以透過Alexa的環境智慧控制。

亞馬遜Alexa第五階段:裝載Alexa

「Alexa宇宙」的最後一個階段,便是讓Alexa的語音功能,直接植入到製造商的硬體中。

在第四階段,要用Alexa控制電燈開關,必須先透過Echo音箱。而第五階段不同的是,在2019年9月,亞馬遜宣布推出Alexa連線套件(Alexa Connect Kit,簡稱ACK),這套模組可輕鬆「使任何裝置成為智慧裝置」。在第五階段,Alexa正式成為開關的一部分,不用向Echo開口說「開燈」,使用者現在可以直接對著電燈開關說出指令。

到2020年12月,三星、LG、Sonos、Bose和Ecobee等公司都推出與Alexa整合的產品。貝佐斯總結這個歷程:「我們並不經常看得到這麼大規模的正面驚喜,大家還期待我們會加倍投入。我們已經來到一個重要的時刻,其他公司和開發商正在加速採用Alexa」。

Alexa的成功有賴紀律嚴明、階段性的方法,把必要的合作夥件加入進來。這裡的關鍵字:階段性。

亞馬遜一歩一步地打造出自己設計和建立的生態系,以一個賽局的局外人之姿,創造與科技巨頭並列的中心地位,藉由願意合作的夥件,把要成為智慧家居大腦的抱負,轉變為提供與Alexa相容的周邊裝置,並改變智慧家居領域的競爭基礎。由此可見,成功的生態系顛覆很少是一蹴而成的。

千里之行,始於足下

三星在智慧型手機、家用電器、汽車技術、醫療保健、半導體等產業中,都佔據全球要角,是一個真正的巨頭。但他們和亞馬遜的不同之處,是在於他們想自己搞出生態系來。

2017年,三星已在200多個國家銷售的消費產品中,部署自己的語音個人助理 Bixby。一位三星高階主管表示,「Bixby語音功能的擴展是繼續推廣Bixby功能的第一步。未來,Bixby將擁有學習能力,可以流暢地連接更多裝置,提供更智慧、更個人化的功用。」

到2019年9月,已經没有人在消費電子新聞發表會上提到Bixby。😅

生態系成功的最大障礙很少是願景或技術。在生態系中最困難的障礙,是讓可靠的合作夥件同意讓別人替他們做安排。亞馬遜成為智慧家居領導者,意味著讓其他人接受,並接納他們自己不會成為平台的事實。

Don't miss what's next. Subscribe to 技管思維:
This email brought to you by Buttondown, the easiest way to start and grow your newsletter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