技管思維 logo

技管思維

Subscribe
Archives
March 4, 2023

《生態系競爭策略》消化輸出 - 5

《生態系競爭策略》消化輸出 - 4

在面對生態系的顛覆者的入侵時,我們有所謂的防御的手段,不論是強化自己的核心技術(Wayfair),或是把「敵人的敵人」拉攏為朋友(TomTom),要不根本就走出另一條自己的路(Garmin),都是防御的典範。這些防御典範都抓住了一個原則:不是消滅顛覆者的競爭力,而是找到未被開發/開發不深的市場,和平共存。

在「找到未被開發」的市場的這個方向中,在極端的情況下,尋找利基可能需要完全轉移市場。因為生態系顛覆者的崛起,可能改變商機的相對吸引力,足以迫使防禦者尋找截然不同的成長途徑。這可能意味著自己要去扮演生態系顛覆者的角色,透過重新部署價值結構的元素,進入新的空間,以新的價值主張開創新的位置。尤其是在離主力市場較近的地方尋找成長的機會,尤其是在壓力之下,可能會忍不住盤算著合作夥件所經營的市場。因為在這些市場中,你們的地綠相鄰和潛在的傳遞效應所提供的機會,比起距離更遠市場更有安穩的基礎。但這可能是一種危險的誘惑,用短期的缓解辦法,換取長期的不穩定。

生態系防禦是團隊的賽局,依賴把合作夥件動員起來,請記住,如果你單打獨鬥,那你就做錯了。

由於Spotify在2021年成功成為全球領先的音樂串流干台,可能很難理解Spotify在幾年前的地位有多岌岌可危。事實上,Spotify與Apple Music的案例被列為近十年來「這些傢伙怎麼還没死」的最強奇蹟之一。Spotify的價值主張很簡單,就是聽音樂,而價值結構也不複雜:「內容→搜尋→聽音樂」:

在2015年,蘋果公司以Apple Music加入串流媒體的派對,運用自家現有的多重生態系,聲勢浩大地進軍這個市場。那年夏天,Apple Music在一百個國家推出,這屬於iOS 8.4更新的一部分,它「神奇地」出現在每部iPhone上,並且包含三個月的免費服務。這與Spotify等一般應用程式不同,使用者甚至無法選擇是否要安裝。到第一個月結束時,已有1,100萬人使用免費的試用版。Apple Music推出六個月後,已有600萬付費使用者。

然而在2021年,Spotify仍然蓬勃發展。就像在巨人與弱者的故事中,期望像蘋果這樣顛覆性的巨頭從市場上被擊敗是不現實的。相反 的,強大防禦策路的標誌是,實力不足的防禦者地能蓬勃發展:當蘋果有7,200萬使用者時,Spotify已成長到3.45億使用者,42其中包括1.55億的付費服務訂閱者。Spotify是怎麼防御蘋果的顛覆,並找到自己的出路的?

Spotify的策略和TomTom類似,它集結了主要盟友成為防御陣線,為保障自己的生存,拒絕蘋果的要求,不願終止廣告支持的免費模式。這些合作夥件是三家大的音樂公司,分別是索尼、環球和華納音樂,他們共同控制全球音樂市場市佔率的65-70%。這三家巨頭拒絕蘋果的提議是有原因的:他們迫切希望有替代的選擇,取代蘋果在數位音樂發行方面獨佔鰲頭。

為什麼這三家公司會和Spotify聯盟呢?這得回到較早的時間線。早在iTunes音樂商店時期,唱片公司其實一度是將iTunes視為「Napster(盜版)剋星」的,數位音樂的流行及普及,確實讓唱片公司的營收大幅縮水。但當iTunes開創新的收費及收聽模式後,音樂公司認為這可能是一個新的發展路線。

但諷刺的是,在Napster推出後的五年內,美國唱片業的收入下降12%;而在iTunes推出後的五年內,唱片業的收入則下降23%。

音樂界的高階主管很快發現,對於這個產業來說,靠的是把個別熱門歌曲包裝在整張專輯裡,讓拆開來的歌曲統一定價,對他們是一場經濟災難。但精靈一被放出來,就不願回到瓶子裡。一位產業律師指出,「單曲是賺不到錢的,除非你能賣專輯,否則你真的負擔不起推出表演者的費用,整個經濟是要產品達到某種關鍵的數量才能驅動的。」

因此,當Spotify開始吸引新一代不同的樂迷後,結果對於消費者來說,這是一種對使用者貼心的合法服務,透過演算法或精選的歌單,擴展他們的音樂品味;對於唱片公司來說,這是替代蘋果束縛的快樂選擇。一位音樂界消息人士表示:「我們希望Spotify成為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。」

「防御」的部分和TomTom差不多,Spotify找到它的盟友,確實抵御了蘋果的顛覆。但是建立防禦性聯盟和維持聯盟,這是兩回事。為了生存,Spotify需要找到一群可以支援的合作夥件。可為了滿足投資者的期望,它需要找到推動成長的新方法。

Spotify的結構修改,是運用自己是先行者的地位,加入新的元素。由於其廣告支持的免費模式有了更多的聽眾,因而有更多的聽眾收聽選擇資料,它開始走上一條創新的發現之路:向聽眾推薦新的音樂。在2011年與社群媒體巨頭臉書結盟時,發現的元素得到加強。使用者在Spotify 上聽過的歌曲和專輯會出現在他們的臉書時間軸上。接著它繼續部署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,以進一步提高替聽眾和音樂配對的能力時,「發現」元素也進一步躍升。

Spotify還增加「表演者參與」的元素。2017年推出的 「Spotify for Artists 」 服務,讓表演者直接與現有和新的粉絲建立聯繫。讓音樂家可以了解他們接觸到多少聽眾,到2019年,超過30萬名表演者透過這項服務獲得重要的洞察。2018年4月進行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之前,分析師們都很興奮。一位觀察者說:「唱片公司過去常常決定我們聽什麼東西,所有這些都在改變,Spotify會視你的喜好把專輯拆分開來。取出最好的部分,挑選出最值得擁有的熱門歌曲放入歌單中,決定如何歸類曲目,使用資料來幫助做出這些決定。而這種軟實力的運用對於唱片公司來說,真的很可怕。」他總結這種恐懼的原因:「Spotify可能不可避免地,會開始做唱片公司做的事情。」

從這個歷程我們可以看到,Spotify修改了自己的價值結構成為「內容→發現+表演者參與→聽音樂」:

在Spotify的數位平台增添內容所需的變動成本極低,這給没有唱片公司的表演者一個管道,讓他們能把自己的音樂,直接跟粉絲聯繫起來。該功能讓表演者完全掌控上傳的音樂與藝術作品、選擇發行日期,以及檢視聽眾的收聽資料,所有這些都是免費的,完全繞過唱片公司,任何表演者現在都有可能與龐大的全球聽眾建立聯繫。這對Spotify的執行長來說,是再自然不過的,因為他說:「當我展望音樂的未來時,我不再認為稀缺會是一種模式,我們必須擁抱這種普及性,到處都有音樂。」還有什麼比這更自然的事情。

你能看到警告燈在閃嗎?這就是推動成長和維持聯盟這兩件要務互相衝突的地方。

僅管Spotify嘗試說明,它們不會成為音樂公司,但音樂公司確定不授權印度地區的音樂後,他們在印度市場的上線馬上就受到直接的衝擊。到2019年7月,Spotify關閉為表演者實驗的直接服務。他們也已經吸取教訓,在盟友的領域裡部署強大的能力,是導致危機的禍因,維持聯盟需要約束自己的衝動和發展方向。

在Spotify被迫再尋找新的成長空間時,他們找到了Podcast。很快的他們就花費超過10億美元,收購podcast領域的獨家內容和内容整合

服務商,與卡戴珊 (Kim Kardashian)和蜜雪兒 •歐巴馬(MichelleObama)等意見領袖簽約。擁有自己的獨家內容,增加差異化和使用者黏著度,同時運用Spotify龐大的聽眾基礎來增加內容發布和廣告收入。將podcast這個新的元素,巧妙地融入價值結構「內容+Podcast→發現→聽音樂」:

傳統競爭策略的邏輯源自於軍事思維,包括攻城掠地、直接的敵手,以及零和遊戲,而生態系策略的邏輯則源自於外交思維,像是共存、建立聯盟和尋找共同策略利益。Wayfair、TomTom和Spotify無法單獨捍衛自己的地位:強大的生態系的防禦必須協力合作。

生態系防禦的原則,著重保持你創造價值的能力,而不是消除競爭對手創造價值的能力。這不僅僅是一種善意的世界和平哲學,說得更確切一點,這是承認不同的生態系建立的方法,也就是不同的價值結構,哪怕是在追求相同的明確價值主張時,也會以不同的方式創造它們的價值,從而在市場吸引不同的客戶。

Don't miss what's next. Subscribe to 技管思維:
This email brought to you by Buttondown, the easiest way to start and grow your newsletter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