技管思維 logo

技管思維

Subscribe
Archives
February 26, 2023

《生態系競爭策略》消化輸出 - 4

《生態系競爭策略》消化輸出 - 3

和上一集Wayfair面對亞馬遜一樣,TomTom這家第一個做出車載系統的圖資公司,在Google將地圖服務免費公開給所有用戶的瞬間,也突然失去了所有價值。他們也很清楚,當時的Google已經不是一個可以正面硬剛的對手。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,就算今天沒有Google,也必然會有別的顛覆者出現。他們的價值主張面臨極大的挑戰,必須趕緊思考自己的下一步。

其實這個市場一開始是由兩家公司主導的:一家是TomTom,最初是軟體公司,為Palm Pilot和Psion等早期個人數位助理提供導航的解決方案;另一家是Garmin,以用於船舶和航空的GPS硬體起家。2007年,這兩家公司佔據個人導航設備55%以上的市場,競爭激烈,創新能力也很強。他們的價值主張很明確:「我要怎麼樣才能到想去的地方」。價值結構也不難分析:「裝置(GPS訊號) + 地圖資料 → 位置 + 演算法 → 導航」

在這個結構中,Nokia就曾經企圖來顛覆一次,在2007年收購了Navteq圖資公司,嘗試將手機變成裝置。但當時的手機算力不足,螢幕也太小,後來失敗告終。但TomTom也因此察覺到危機,在2009年和Garmin展開了收購大戰,花了39億美元把Tele Atlas給買下來。在這個結構上,他們成功的防御了一次。Tele Atlas有多重要,值當時的39億美元?當時的iPhone 3G及Android裡的地圖服務,用的都還是他們的圖資。所以當時智慧型手機初期崛起時,TomTom甚至還從這些生態圈外的"大廠"獲得不少好處。

但iPhone 3G可不是一般智慧型手機,它有著又大又清晰的觸控螢幕,其實已經在TomTom的價值結構中,把「裝置」給攻了下來,同時也埋下了一個不定時炸彈。

在2009年10月,Google正式宣佈放棄使用Tele Atlas圖資,並且決定讓Android中的「Google地圖」服務免費讓大眾使用。再加上API的助攻,讓網頁或系統的App都能嵌入他們的地圖。TomTom聯合創辦人維格魯(Corinne Vigreux) 將Google的舉動比喩為「海嘯」,當價值結構中的「裝置」和「地圖資料」都失守時,「演算法」似乎一點都不重要了。

Google的「地圖」服務不僅顛覆了結構中的「裝置」和「地圖資料」兩個要素,也建立起它自己新的結構:加入了「使用者資訊」要素。雖然Google的價值主張和TomTom是大致上是一樣的,但顯然Google的更豐富一些:「裝置(GPS)訊號 + 地圖資料 → 位置 + 使用者資訊 + 演算法 → 導航」。

這是個看來幾乎完美無瑕的顛覆策略,透過用戶資料來販售廣告的獲利,讓Google完全可以在「導航」這個價值主張上,彷彿有無限彈藥似的碾壓TomTom。TomTom似乎本來應該是準備從擂台上直接被抬走的,但是到2021年,TomTom仍是一家10億美元的公司,這是怎麼辦到的?

自2015年以來,Tom Tom就在自動駕駛的未來上下了很大的賭注,大筆投資在高解晰度的地圖上,這項技術是自動駕駛汽車「看到」每一根電線杆、護欄和車道所必需的技術。或許是天無絕人之路,自動駕駛在特斯拉開了第一槍後,就成為年年都有所進展的技術。也因此,它開始看到新的價值主張:讓需要高解析圖資的廠商,有一個「Google以外」的選擇。

TomTom得以留存下來,不僅是因為有Google的存在,而且還因為它不是Google。執行長古迪恩明確指出兩家科技公司之間的關鍵區别,他說:「我們不與客戶競爭,我們只用客戶資料來改進我們的產品,而不是用來替代商業模式。」換言之,TomTom只會把資料用於其內部的地圖創新。它不會把資料賣給廣告商或資料探勘公司,也不會用資料來侵佔客戶的業務。這種差異對蘋果、微軟和Uber等公司具有實際的價值,這些公司選擇TomTom而不選Google來支援自己的地圖功能,因為他們把自己的資料視為關鍵資產,而不是要用於共享。除了大型科技公司之外,UPS、收費公路集團Transurban、德國郵政等航運和物流公司也很樂於與Tom Tom合作。

僅管因為Google對「導航」生態系的顛覆,迫使TomTom改變了自己的價值主張,只賣高解析的圖資,使它們的價值結構變得極其單純:只賣圖資。但這種「敵人的敵人就是盟友」的策略,雖然不是什麼"創新"的策略,不過仍是面對生態系顛覆的挑戰時,一個有效的選項。

故事一開始提到的另一個對手Garmin,大家可能對他們現在的發展及產品,就能很清楚的知道,他們又是採取何種防御策略來抵擋Google的顛覆。他們在「圖資併購戰」中敗下陣來,但靠著他們在硬體上過硬的研發技術,他們走上了和TomTom不同的道路。「個人健康」永遠都是一個無法被滿足的市場,Garmin的定位裝置技術,也搭上智慧型手機及行動網路的浪潮,讓「運動軌跡」成為社交的一種新元素。讓他們在新的道路上也發展的欣欣向榮,成為職業運動人心目中的裝置首選。

他們的價值主張不再是「導航」,而是「"健康"社交」。價值結構的終點也變得不一樣:「裝置(GPS)訊號 + 地圖資料 → 運動軌跡 → 社交 + 維持健康」。

這兩家公司的例子,也很好的呼應了「防御」的黃金守則,要先瞭解自己的核心優勢,才知道該防御什麼。

Don't miss what's next. Subscribe to 技管思維:
This email brought to you by Buttondown, the easiest way to start and grow your newsletter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