技管思維 logo

技管思維

Subscribe
Archives
February 12, 2023

《生態系競爭策略》消化輸出 - 2

《生態系競爭策略》消化輸出 - 1

上次提到了柯達(Kotak)贏錯賽局的故事,在真正介紹什麼是「生態系」前,我們倒是可以回頭看一下什麼是「成熟的產業」🏭。

我們在賣場買東西,不論是一支筆,或是一瓶酒,或是一罐洗髮精,最後我們支付的價錢,都是經過價值鏈層層疊加而成的💰,而並不是那些產品的本身就值那個價。傳統的產業分析,就是根據其角色在價值鏈上的位置來定義所在的「產業」。同一個位置會有好幾家廠商,在做著類似的事情,所以說白話一點,就是指每個角色是在哪個「框框🖼️」內競爭。

在同樣的框框中,起點和終點是明確的,甚至是有共識的。當時的柯達和富士(Fuji)就同樣都是生產底片,有著類似的沖印技術,目標也都是一致的,都是要讓消費者得以回顧珍貴記憶。連鎖藥局CVS和其他競爭者,比的也是銷售藥品及配藥的表現。大家的目標客群可能稍有不同,也都有自己獨家優化的技術,但在這個框框中,不只是他們,所有的合作伙伴都有自己的位置,以固定的模式進行合作,界限也十分明確,這就是所謂「成熟的產業」。

現在我們知道為什麼越是成熟的產業,就越是難以看見生態系的顛覆跡象,難以打破自己舊思維的產業策略了。因為在同樣的框框下,我們基本上只能看到「優化」的可能,而不是看到新的可能🤔。柯達在積極數位轉型的過程,不斷的優化自己在「沖印照片」的價值結構。他們認為,手機就算可以拍照,就算解析度每年都可以提升,再怎麼樣都不會比光學或數位相機來的清晰,但結果用戶根本沒打算再沖印照片出來😮;諾基亞(Nokia)的手機推陳出新,常有新功能出來,他們想的是,競爭者再怎麼樣都趕不上他們”創新”的速度,但最終蘋果(Apple)搞出應用程式市場(App Store),讓開發者自己上架,讓用戶自己下載安裝😮;許多「酒香不怕巷子深」的餐廳,透過外送服務,擴展了自己的服務及業務範圍,但他們沒注意到的是,用戶對餐廳的存在感也悄悄地消逝中,這些餐廳只是UberEat或FoodPanda的”供應商”而已。😮

相較於成熟的產業,「生態系」就是尚未成熟的產業。當技術或環境上有了變化,就會讓所有伙伴重新尋找自己的位置,這就會讓產業退化回生態系📉,也就是我們常說”被顛覆”的原因。

所以,「生態系」在定義上,仍然是指價值鏈上的關係。只是這個”關係”比較短,甚至比較抽象一點:⭐️由有共識的伙伴在價值結構下,創造明確的價值主張。

「價值主張」就是指終端顧客在你的產品中,應獲得的利益。以柯達為例,「終端顧客」就是需要照片的廣大消費者或是攝影愛好者,「獲得的利益」就是能重溫美好的回憶,而所謂的「價值主張」就是柯達主打的「柯達時刻」。在這個價值結構下,沖印商,零售通路,相機研發及銷售業,甚至是印表機業者,就都是「有共識的伙伴」。

「價值結構」常被用來分析生態系所創造出來的價值主張。創造的過程自然可拆分出幾個重要的元素,書中就叫它們為「價值元素」。成熟產業會被新的生態系顛覆的原因,往往不是價值主張有所變化,而是結構中的元素有了巨大的變化。

⭐️「柯達時刻」這個價值主張的價值結構是這樣的:拍攝→產生→檢視→分享。

從1990年開始,全世界經歷了幾次重要的「照片革命(書中沒這個詞,我自己命的🤭)」。以膠卷底片為第一代的話,數位相機的出現就是第二代。一樣是拍攝到分享,數位相機改使用記憶卡,不再使用用過即丟的膠卷底片,既靈活且環保。在價值結構中影響了「拍攝」及「產生」這兩個元素。人們更願意拍更多照片,反正不喜歡的照片刪掉就好,本質上是這個價值主張及結構的優化,”框框”並沒有太大的變化。

接下來是智慧手機的參戰,儘管照片的解析度越來越高,但還不能取代光學及數位相機。可攜帶上的方便性,卻更大程度的影響了「拍攝」這個元素。人們更方便拍攝更多的照片了,產生的自然也更多了,帶動了柯達在沖印領域的需求及技術研發,也推升了其產業上的地位。當然,這是蠻大的優化,讓柯達賺了不少錢。不過,框框卻已在縮小🤔。

最後是高解析度螢幕的裝置(iPad是代表作)的誕生,再加上4G網路的普及,改變了「檢視」及「分享」這兩個元素。當FullHD變成螢幕的低標,蘋果的Retina技術把手機及平板的解析度標準拉高到2K以上後,照片根本就不需要再被沖印出來檢視😱。而4G網路的普及,讓分享照片變得像是毫無成本。整個價值結構中的「檢視」元素,突然被”優化”到回頭影響了「產生」的程度(正確來說是把「產生」這個環節直接淘汰了…😅)。所謂的「柯達時刻」,就在這個時候”突然”變成「IG時刻」了。

在第二代到第三代的過程,柯達都應付的很好,也賺到錢,因為結構還在。到第四代時整個結構已截然不同,而柯達適應太慢,因此被淘汰。這就跟股市一樣,事後看都很理所當然,可我們若身處當下的時空,我們又怎樣才能預測得了這種價值反轉?我們有沒有什麼思考的方向?書中提供一個不錯的提問:

如果合作伙伴的效能提高10倍,或價格降低了10倍,我的價值結構會受到什麼影響?🤔

再簡單一點想,也就是去分拆出自己的價值結構中,是否有哪個價值元素,一但有極佳的替代方案出現,會不會影響整個”框框”?配合最近的時事題,ChatGPT帶給Google的打擊就是屬於此類,也難怪Google會緊張到發出紅色警戒(Code Red)🚨。Google的LaMDA2,在技術上並不輸GPT3.5(其實它們是同期的),但「搜尋」的價值元素卻被”優化”到回頭影響Google價值結構了。

這本書很值得細讀的原因,不是在於讓我們知道怎麼預測價值反轉,而是也同時讓我們知道,當我們面臨無法閃避的生態系顛覆來臨之時,我們有什麼可以防御,甚至可以轉守為攻的策略及思考方向。

Don't miss what's next. Subscribe to 技管思維:
This email brought to you by Buttondown, the easiest way to start and grow your newsletter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