”品味“和”品質“的一點點關鍵差別
前陣子討論分組的事情時,有一個組長不解地問,好不容易整合成一條龍的服務,現在就這麼有硬生生地拆開掉,這樣真的是對的嗎?明明整合後的服務變得更有效率,品質也更好了,但似乎大家並不買帳,跟我們之前遇到「沒有需求」的問題,似乎是如出一徹。
這個組以網頁製作的面向,導入了業界少有的UI/UX技術。雖然我不是UI/UX的專家,但也是看過一些資料的,所以我辨識得出來他們的專業度,也認同他們對產品品質發揮的價值。他們組必須拆散,組長說著許多明明投入許多,但價值沒被看到的不甘心,說著就紅了眼眶。
同為產品底層的技術服務人員,我自然也很能感同身受。大家都會說要做精品,但大家只有口號,方向,還是目標?我想大家最缺乏的都不是這些,而是根本就沒有足夠的「品味」。也就是說,如果自己根本就不是一個“吃貨”,不知道米其林的美食是美在哪裡,不知道國民小吃為什麼可以便宜又大碗,如果自己一股腦也想從事餐飲業,可想而知,下場一定也是會在「為什麼自己的產品不被欣賞」的不解中掙扎。
這裡不是說他們不專業,而是剛好反過來,是這裡可能沒有“夠有品味”的顧客。 (我覺得我好像在造業···😅)
就像我一直在觀察的“中長期技術發展”計畫,進行到目前為止,我看到的都不是什麼“中長期”的討論,都只是“許願池”式的討論。很容易辨識的,怎麼討論都是圍繞在「怎麼落地」或是「解決痛點」,沒人真的在討論什麼藍海內的技術,像是Block Chain,Argumented Reality, Machine Learning,Game Streaming···他們都只是在討論怎麼解決眼前的問題。這個“計畫”,其實也沒有什麼好計畫的,大家都知道要做什麼,也都知道怎麼做,所以就是大家把優先序排一排,然後把人排一排,去做就可以了。
UI/UX有價值嗎?沒有嗎?那Apple的手機又憑什麼考驗果粉的信仰值?
而且,如果你以為“只要”有UI/UX,就可以漫天喊價,那你就搞錯了。應該去看看《創意競擇》這本書,看看人家Apple的軟體研發人員,是怎麼做事的。全世界有那麼多的用戶持續使用Apple的產品,而且連我這個技術人都看得到,他們真正下功夫的地方,由此可知人家的產品是真有“品味”的。那些只想追規格或是性價比的,他們就是看不懂產品“裡面”功夫的人。
環境不是我們能控制的,我們只能韜光養晦,把自己準備好。大廚可以學習怎麼把小吃給“經營”好,但不能荒廢了自己的味覺敏感度。不管這是天賦,還是長期訓練出來的本事,將來一定會用上,只是可能不是我們想像的樣子。因為人都是在追求進步的,追求更好的,而這就是我們要準備好的理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