技管思維 logo

技管思維

Subscribe
Archives
April 29, 2023

《Outsourcing Mastery》消化輸出

Outsourcing Mastery: How to Build a Thriving Internet Business with an Army of Freelancers

外包是什麼,以及為什麼

基本上,「外包」這件事簡化說來,也就這麼5個步驟:

  1. 定義出值得外包的任務出來
  2. 簡短地寫出你的需求
  3. 把需求描述交給承包者
  4. 和承包者協作完成任務
  5. 付錢

書中比較令我意外的是這句:「With a top-notch freelancer, all you have to do is give a brief overview and you’ll get a great return on your investment. The best part is you won’t need to “micro-manage” the whole process.」也就是說,真正有本事的承包者,是有辦法從簡短的需求描述,理解你的意圖的。如此一來,就不需要過多的”微管理”了。

在真正外包之前,作者請我們自己想一下,為什麼我們要外包?他提了五個問題:

  1. 我們有發揮那真正重要的20%嗎?
  2. 若外包出去,有增加我的“時薪(Hourly Wage)”嗎?
  3. 我是因為沒有領域知識(Domain Knowledge)而外包嗎?
  4. 我其實是需要更多的“自動化”嗎?
  5. 我的營運會因為外包而受益嗎?

每個人一天就是24小時,所以不管我們再怎麼會“時間管理”,只要這件事最終還是自己執行的話,就不可能可讓時間的效益有什麼戲劇化的改變。這五點看來幾乎都是指向「省時間」這個方向,但在這個方向的重點又是什麼?只要能省下時間, 一律都外包嗎?其實在想這個問題的時候,基本上是要求我們自己去深思另一個問題:

「我做什麼事情是最有價值的?」

這個問題其實有2個面向,一個是「做什麼事情能有最好的輸出?」,而另一個是「做什麼事情能有最好的輸入?」。

如果我在工作上的價值是來自於製作產品,那我就要去想,製作的過程中如果有哪一段可以外包,讓我的產能有更大的提升,那我就要去規劃看怎麼把這一段的規格訂清楚,讓這件事可以外包。極端一點說,有可能這全程都是可以外包的,那也沒關係,因為我做「管理眾外包」這件事能有最好的輸出,不衝突。

如果我的價值是來自於創意發想,資訊吸收,消化整合出最終自己的獨到見解,最終的輸出反而是簡單的事,那我就要去思考,怎麼把資料取得及整理,甚至是最終的輸出,是不是都可以外包出去做,讓我能有最高效,最優質的輸入(雖然最後還是為了輸出)?雖說誇張一點看,如果連文章不是你寫的,這可以說是“你”的產品嗎?不過在AIGC(AI Generated Content)的時代下,其實也已經不衝突了。

什麼都能包,但原則是一樣的

這本書的主題是「在網路事業的外包」,作者提了35個外包過的任務,像是文案寫作,程式開發,美術設計,甚至是關鍵字優化這類的事情。這些事都是極度難以清楚規格化的任務,但他的例子基本上都在告訴我們,只要找到對的人,任何事都可以外包。

各行各業都有在外包時要注意,和領域知識直接相關的細節。因此作者在書中提出的13個外包的原則,都適合領域知識較無關的那些:

  1. 重品質而非成本
  2. 貴的不一定是好的
  3. 最重要的是,一定要挑到對的人
  4. Hire可以慢,Fire可以快
  5. 尊重人才
  6. 有錯就修,不用大驚小怪
  7. 服務好就獎勵
  8. 從小任務先開始
  9. 把需求寫清楚
  10. 找那些注重細節的
  11. 避免大公司
  12. 做那些有效益的專案
  13. 持續進化

13個實在是太多了,其實歸納起來就是:就像招聘進自己公司的員工那樣,不管是人還是產出,一定要重品質,重細節,重長期合作。

讓「黃色長頸鹿(Yello Girrafe)」揪出那些不專心的

第10點原則「找那些注重細節的」非常有趣,和《The Checklist Manifesto》裡的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:故事中提到一個搶手的樂團,會開出一大串待辦清單給舉辦活動方,這一連串的項目中會有一項是要求活動方要在後台化妝間裡放一碗M&M’s的巧克力豆,而且裡面不能有一粒巧克力豆。意思是說,我們會儘可能把需求或規格寫得清楚,但來接案的承包者不一定會認真看,可他一定會認真說他們有看。要怎麼驗證得出對方是否真的有把我們寫出來的東西認真看呢?

作者會在他的需求/規格書中,藏入一段”驗證碼”叫「黃色長頸鹿(Yello Girrafe)」,請承包者在回信的標題加入此字串。

也就是說,需求/規格書不能說是長篇大論,可承包者若連這「黃色長頸鹿」都沒看到,那我們幾乎可以合理的推論,這一定不是個注重細節的承包者,所以我們就可以很容易的把這些承包者都直接剔除掉。是否注重細節,絕對是雙方合作很重要的一個重點,不僅關係到產品最終的品質,也關係到雙方長期合作的意願,甚至可能會為案主帶來沒完沒了的麻煩。

怎麼篩出有長期合作潛力的?

如果我們的需求並不是特別困難,那我們很容易就會收到一大堆競標者。有沒有什麼辦法可讓我們以較有效率的方式,篩出那些有長期合作潛力的承包者呢?

作者提出了5個方法:

  1. 來個小測試
  2. 來個小專案
  3. 看看有沒有進一步的興趣
  4. 視訊當面面試
  5. 查查過往記錄

不管是小測試或是小專案,雖然也是得支付一些小額的費用,但這是很值得的”保險”費。因為實作能力不足的承包者,非但需要你提供更多的規格,也會需要你有更大的心臟及耐心去”培訓”他們。你明明就是要用外包來解放自己的時間的,但若你又要在承包者身上花上大把的時間,可想而知是完全沒有效益可言的。所謂的「查過往記錄」中,作者提供一個不錯的題目來問前老闆:「你做過什麼事情,來提升這個承包者的產出效益?」。

這可能是你會遭遇的Worst Case,也是你能比較果斷下決定的好題目。

他們Good Job,我們怎麼Well Done?

如果在一個外包的專案中,承包者的表現令你很滿意,你想要”獎勵”他們,什麼是你能做的最好的獎勵?

當然,獎金或提升工資是一個最直接明瞭的方法,不過也是效益較短的方法(別誤會,這還是好方法)。作者給我們的另一個建議是「讓他們有更多的案子可以接」。這意思是說,我們可以進一步評估,還有什麼案子是下一次合作中可以洽談的,或是我們可以把他們轉介給其他的公司或單位,讓他們工作室的生意能越來越好,讓他們把名聲給做起來。只是給他們魚吃,不如我們_去找更多人給他們魚吃 _(他們已經可以自己釣了,不用我們教)。如果該團隊中有「超級明星(Super Star)」級的工作者,我們也可以跟他們談談,看要不要有一份兼職或正職的工作?或是反客為主來問問他們,我們這個”老闆”的管理,他們滿意嗎?

很簡單,說穿了就是「共好」,但這並不是單純是「在這次合作」的共好,而是在「能有下次合作」或是「能有深度合作」的前提下來共好。

怎麼算划不划算?

外包前若我們會用「我的時薪(Hourly Wage)究竟是多少?」來評估究竟這件事要不要外包,那外包後可用另一個算法「投資報酬率(Return Of Investments,ROI)」來客觀的評估所謂的「價值」。

書中作者提到他的兩個案子:

  • EXAMPLE 1: Mobile Apps
    • Date Started: June 2012
    • Date of ROI: March 2013
    • Total time until ROI: 9 months
    • Total expenditures: $5,202.08
    • Total earnings: $8,733.49
  • EXAMPLE 2: Kindle Book “X”
    • Date Started: January 2013
    • Date of ROI: April 2013
    • Total time until ROI: 3 months
    • Total expenditures: $468.13
    • Total earnings: $1,819.40

第一個案子賺了8733元,而第二個案子只賺了1819元,表面上是第一個案子比較有賺頭。可若是我們把這個過程額外投入的費用(expenditures)也算進去的話,其實就會看到是第二個案子的ROI是比較高的:

  • EXAMPLE 1: Mobile Apps
    • Date Started: June 2012
    • Date of ROI: March 2013
    • Total time until ROI: 9 months
    • Total expenditures: $5,202.08
    • Total earnings: $8,733.49
    • ROI: 67.88% [($8,733.49 – $5,202.08)/$5,202.08] * 100 = 67.88%
  • EXAMPLE 2: Kindle Book “X”
    • Date Started: January 2013
    • Date of ROI: April 2013
    • Total time until ROI: 3 months
    • Total expenditures: $468.13
    • Total earnings: $1,819.40
    • ROI: 288.65% [($1,819.40 – $468.13)/ $468.13] * 100 = 288.65%

不管是公司自己,或是今天我們把任務給外包了,為了追求效益,常常都會”一個蘿蔔一個坑(實際上常常是更多的蘿蔔…)”,一種工作就給一個承包者處理。這確實是理想且合理的做法。但作者的外包經驗中,他會儘量避免「節點性風險(Single Point Of Failure, SPOF)」。也就是說,如果我們的產品有明確的Time to Market的需求,那這就是個不能容許有”意外”的任務,不管這個意外是因為沒想到的技術障礙,還是承包者的個人問題。

解決的方法就是在同一份任務上,不論是否已有適合的承包者執行,依舊持續進行適合的承包者評估。一樣的需求書,一樣的測試/驗方式,一樣的評估程序。作者補充說明,這不單純只是避免風險而已,他的終極目標本就是要尋求良好的長期合作關係,及源源不絕的執行能量(作者的用語是叫「Virtual Army」),而評估的過程本就不能躁進,因此這是他的一石二鳥之計。

結論

這本書雖然沒有中文版,但頁數不多,用字遣詞也不深,我好像也沒查幾次生字就看完了。僅管作者是經營網路事業,但書中並沒有太多直接的例子,更多的是經驗和心法。實務執行上的程序或是細節,可能還是要回歸各領域,向先行者取經,才比較有可能能獲得執行的程序上的資訊。

Don't miss what's next. Subscribe to 技管思維:
This email brought to you by Buttondown, the easiest way to start and grow your newsletter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