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OKR:做最重要的事》消化輸出 - 8
Continuous Performance Management: OKRs and CFRs
交流可以改變個體思維方式,進而改變個體行為方式,最終改變組織行為方式。 ~ Sheryl Sandberg
CFR是「Communications, Feedback and Recognition」的縮寫,不管今天運行的是不是OKR,這都是現今協作中不可或缺的管理原則。就在之前在「一對一會議有很多事該做 」中提到的,管理者都要視需求,製造出可以安心對話的空間,除了傾聽,還有認可和讚美。這個管理原則帶來最重要的,如同標題所述:「持續性的績效管理」,都已經2022年了,基於雲服務的管理工具已經多到難以選擇了,若績效管理還停留在每年才做一次,而且是由「人」的主觀去打分,那什麼「R」都一樣。
下篇並沒有什麼太驚喜的地方,因為「文化」一直都不是一種指令,管理制度還是工具,不管OKR對建立文化有什麼幫助,最重要的前提還是OKR可以正確執行。只要OKR需要的「少即是多」,「共同參與」,「保持靈活」和「追求挑戰」都有正確執行,公司想要的文化自然會建立起來。
See the big picture, play the long game
OKR有突破我想像的地方,也有我覺得無力的地方。
許多人都學到了OKR那些"規則":要可以量化,要可以執行,要有時間表…這就是讓我很混淆,跟KPI分不清楚的根本原因。OKR真正的核心是「聚焦」和「對焦」,在Measure What Matters後,全員參與進來,釐清自己在這個目標中該扮演什麼角色,提出自己的執行計劃,That's All。「量化」,「時間表」,「可執行」…這些要領,是「設定目標」該注意的事,說實在跟OKR並沒有什麼關係。只要我們想要設定目標,就是該注意這些事情。在將目標往下拆解的過程,自然就會有「KR」出來,OKR的精髓不是「O」,也不是「KR」,而是所有人的OKR是不是連在一起的?如果大家沒有持續對焦,就像拔河時大家要按口令一起出力,那所有的力氣就會分散,無法成為更強大的聚力。
在看完OKR的"原著"後,我仍然保持之前的結論:「只有員工」的OKR,就是玩玩而已,終究只是成為另一張員工報怨要填寫的表單而已。
有些公司看到Intel或Google成功的透過OKR搖身一變成為科技巨頭,就興高采烈的導入OKR(跟之前的Scrum有點像?),甚至還搞了套系統叫員工去填自己的OKR。但那些系統仍有層層的權限控管,只有主管可以看員工的OKR,員工看不到主管的(當然也看不到老闆的),可想而知這個政策的下場會是什麼。要知道,Intel是靠Andy Grove不斷往主管紮根,身體力行,持續和全公司對焦,才得以正確執行;Google在John Doerr指導下也是如此,哪一個不是從領導層往下影響的?
之前我甚至看過有人倡議「OKR也適用於個人」的,細讀過這本書就會知道,這絕對是出來騙稿費的。OKR是團隊聚焦的方法,不是「拆解目標,逐步達成」的縮寫。
這本書仍然算是值得讀一下的好書,值得讀的原因倒不是OKR,而是「Measure What Matters」。今天不管我們是否是管理眾人的管理者,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什麼是最重要的,然後儘可能讓自己和身邊的人對焦,逐步踏實的執行,是不是OKR就不是那麼重要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