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們的「意見」,是在這個職位的根本理由
我們團隊開始陸續跟其他團隊有一些合作,也開始看到不同的管理文化。
我們已經很習慣高度透明及團隊協作,因此在合作的過程,對於任何一絲絲不透明,不直接的協作文化,我都會覺得就像長痱子一樣難受。一開始大家”習慣性”的建立了一個LINE群,說有什麼問題可以在這裡同步。但隨著大家手上都有事情在忙,當我們真的有問題在群組上詢問時,漸漸的就沒人真的認真回訊息了,也就是之前提過「大家都有即時通訊工具,但其實都不會即時處理事情」的狀況。因為我對進度(不只是時程)有著較高度的清晰度要求,所以會不斷的直接詢問執行的工程師,搞到最後,大家都有點不愉快。後來和其他團隊的負責人討論這件事後,自己就深自做了一些反省。
後來在例行的一對一面談時,我們團隊的成員也稍有遲疑,小心翼翼的提出了他的感想,他覺得我的遣詞用字實在有點重,不太適當。他知道我的行事風格是這樣,早已習慣,可他擔心其他團隊的成員會有受到質疑,被衝撞的不舒服的感覺。他也一再強調,這他的個人感覺啦,不是要質疑我的決定啦…聽聽就好啦…
他真的很”小心”,哈哈。
我跟他開了些玩笑,緩和一下氣氛,並告訴他這件事我也有跟另一個團隊的負責人談過,我知道我有需要調整的地方,我確實應該多尊重其他團隊的管理文化,謝謝他誠懇地向我說出他的觀察。接著,他也再向我說了下身邊的同事,曾經對我的決策有些不解的地方。這是一次品質很高的一對一面談,讓我有機會也找其他成員再多聊聊,釐清一些小誤會。
上週的週報,有幹部寫到要在團隊內建立「批評」的文化,坦白的指出彼此的缺失。我也跟他分享了一下自己的想法:我也是這麼要求自己的團隊。不過我們倒不覺得這是「批評」耶,有點誇張,對我們而言,大家提出來的都是「意見」。甚至那些總是沒意見的成員,我也都會要求他們儘量要說出自己的觀察和想法。我常跟團隊成員說的一句話是:
你們的意見,是你們在這個職位的根本理由。
如果你們總是沒意見,誰知道你在乎什麼?
最後自嘲了一下,我好像煽風點火的壞人。😜
在哈佛商業週刊「The Problem with Saying “Don’t Bring Me Problems, Bring Me Solutions”」這篇裡說到,傳統管理文化中強調「別給我問題,給我解答」的文化,在現今高度透明及變化迅速的協作要求下,是一個很危險的要求。雖然管理者想要的是杜絕「抱怨」的文化,但卻會造成「報喜不報憂」更嚴重的副作用。開啟一個潛在危機或側面觀察的溝通,和純抱怨並不是同一回事(文中有說明,也值得另寫一篇),也不容易(看那位小心翼翼的組員就知道了)。但高度透明溝通的文化帶來的益處,遠超過可能會有的副作用。
不管是組織,還是個人,追求成長的過程中,總是有一關特別難過得去的,就是「刻意練習」。因為刻意練習就是要求自己去聽進別人的建議,消化成自己改進的行動。當大家驚訝於Netflix異軍突起背後的文化時,或是嘗試著引進讓Google高速成長的OKR時,很容易(刻意)忽略的是,這些企業高度「透明」的文化。如果沒有能接受「問題」或「意見(要說是”批評”也可以)」的能力或文化,可以預期的是,想要的「成長」只會事倍功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