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不是競爭力
一個公司曾接觸過幾次的同事,突然來訊說要談談,主題是事業處內部正在籌備的大型調整。
聊了許多事情,相談甚歡。許久不在第一線研發產品的我,聽他說競品的技術水平到什麼程度,競業是如何尋求規格及市場上的突破,實在是聽得很過癮。但過癮的內容並不是產品的規格,而是他不只是看到公司產品的競爭力下滑,而且看到發生這一切的許多來龍去脈。
「競爭力」是一個範圍很大的詞,雖然字面上的意思很簡單。這就像政府官員都會喊要降低失業率,要提升勞工最低薪資一樣,用喊的很簡單,實際上是個牽一髮動全身,是個重新分配資源的大難事。而且競爭力的下滑從來就不是豬羊變色,而是從方向上一點一點的迷失,直到撞上冰山上的一角時才會發現的結果。失去競爭力的原因,不論是個人或是公司的故事,大家都會聽過一些,但追根究底的話,就是「不再追求競爭」。
聽起來像廢話😅?應該說是一句容易被誤解的話。
在成功的產品打出市場之後,會回頭滋養整個公司,因而造成人數的擴張,幾乎難以避免的就是產品線的擴張。人一多,產品線一多,運作流程就得”標準化”,內部營運的成本就會變高。如果是一家上市(櫃)公司,為了要跟投資人交待,自然在獲利上就會承受更大的壓力。獲利當然是企業生存的第一要務,所以決策的方向會漸漸變成獲利導向。有更多的人力資源,有更多的銀彈資源,會讓大家認為自己更有”競爭力”,對吧?
當自家的產品成為市場的主導規格時,就很容易陷入「擠牙膏」思維。只要我的產品每次都有一些創新或進步出來,消費者都會買單,那我當然不需要再砸重本下去做什麼多大的研發,CP值才會漂亮,營收才會大於費用。當產品搭配營運操作,用「服務」就可以賺錢(而且很好賺)的話,我又為什麼需要顧慮產品本身的品質怎麼樣?只要用最少的成本,讓品質維持好別掉下去,這樣賺錢的效率才會好,大家都開心。用好的CP值賺錢,這也是非常有”競爭力”的,不是嗎?
成熟的產品,背後(可能🥴)會有一套成熟的製程,成熟的程度甚至會像條生產線。生產線上的每個人,只要按照一定的程序,如果不要有人”搞事情”想做什麼創新,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,就會有產品出來。如果產能跟不上需求,可能就是大家加班趕點頂一下也就過了。在工業時代,這應該算是很有”競爭力”的表現吧,有標準,能預估成本(效),品質穩定,基本上我應該挑不出什麼問題了。
我不曉得大家有沒有理解問題在哪裡?我自己是沒看到哪裡在競爭了?
產品在市場上的”競爭”,直接比的就是規格。如果我們沒辦法贏得過規格,那我們很明顯就是競爭不了。如果比不過規格,我們就得比用戶體驗。我們有讓用戶在產品的品質或服務上,明顯輾壓過其他競業對手嗎?如果我們沒辦法在用戶體驗的服務鏈上,投入更多的資源,去維護整體的品質,那我們其實就是沒打算在這個面向跟人家競爭。規格上比不過,品質上玩不起,那不然比創新好了。我們有把賺到的資源,拿來鼓勵新的創意發想,MVP(Minimum Viable Product)的製作,還是POC(Proof Of Concept)驗證嗎?如果我們覺得那沒有落地可能性,是浪費時間和心力的活動,那其實我們連跟人家競爭的資格都沒有。有更多人和錢,不是競爭力;有更好的賺錢的效率,也不是競爭力;有穩定產出產品的能力,當然也不是。
知道「為什麼」是自己的產品被用戶購買和採用,而不是競品,那才是競爭力;
知道要怎麼樣「狠狠的」打敗自己的產品,而不是有成長就好,那才是競爭力;
知道怎麼讓自己「真正起身」離開舒適圈,去執行,去試錯,而不是期待等人來帶,那才是競爭力;
他很希望在這次重新調整的過程中,找到對的團隊來做對的事情。我也覺得在討論的過程,有被療癒的感覺。組織會怎麼樣調整,我不知道。但自己要怎麼調整,面臨更大的挑戰,我想是有一些心理準備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