技管思維 logo

技管思維

Subscribe
Archives
August 4, 2022

「目標」沒有,也不會產生價值,「執行」才會

一想到要「訂目標」,我就頭皮發麻。

當然,我不是不知道這件事的重要性及用途。在思考目標的過程中,我們才會對要達到的終點有更明確的景象,以終為始,知道我們要做些什麼,排出具體的行動清單及時程。在往目標前進的過程中,這是我們行動的準則,讓我們決定哪些是該投入心力去做的,哪些是可以輕輕帶過,甚至是不應該做的。在階段性覆盤的時候,這是我們校正後續行動的依據,讓我們做出對應的調整,讓自己持續往目標前進。我們常說,要跳出舒適圈不是?透過設定讓自己有點痛苦的目標,才有動力去做出改變,真正做到擴展舒適圈。

這件事這麼重要,這麼有用,這麼有意義,大家也都在做,那為什麼我最近特別覺得反感?

可能不是”最近”,而是我一直都覺得這件事帶給我的感覺一向都是很衝突的。以軟體工程師的思維去想,「目標」基本上就是「死線」,也就是「什麼時間要完成什麼規格」。在還是社會新鮮人的時候,生活很單純,變數不多,能控制的也多。「目標」就是一個我們知道,也可以”盡全力”去完成的事。我們並不太花時間去思考,「目標」對我們的意義是什麼?我們其實不會看到這背後的商業邏輯。說誇張一點(但其實一點都不誇張),我們根本沒認真思考過,這究竟是誰的目標?

成為管理者,團隊的領導者之後,不再參與實際”達成目標”的過程,而是專心在思考帶給團隊什麼樣的目標。這時候的我們已有足夠多的實務經驗,不但知道執行上有多少障礙需要克服,也知道目標背後要產生什麼價值。當然,這件事變成我們主要的工作,變成我們要為其負責的事情。就像開發者為自己寫出來的源碼負責一樣,不但是要把源碼寫出來,而且有問題要秀訊息設斷點,去找方法解決問題。當我們在訂目標的過程,面臨的就是許多我們控制不了的事情,我們要儘可能的去掌握資訊,預測事情會出錯的可能性有多高,才能訂出”合理”的目標:不論它有多少成分是合理的。

隨不可控制的變數越多,訂目標要投注的心力越是成等比級數的放大。我們還是知道「目標」的重要性的那個人,但我們卻也是對目標越來越不信任的那個人。我們投入了時間和心力,知道那也是白花花的鈔票,但卻又知道它的「保鮮期」就跟離開冷藏櫃的鮮肉一樣短。我們心中一直有個聲音在說,那不是”我”訂的目標,那是”你們”要的目標。我都能很肯定的知道,那是達不到的目標了,為什麼要浪費我的時間,不斷的去訂出/更新目標?我們的價值難道就是都在自欺欺人嗎?

要怎麼不要繼續陷入這種思維困境?我想得回歸我們對「目標」的那個定義及認識:那是帶領我們走出舒適圈的「指標」。

我們是需要盡力去做,甚至可能會犧牲一些心力,時間甚至是金錢。沒錯,有可能不會「達標」,但我們的投入並不是沒有價值,而這份價值不能期望別人理解,我們得是守護並理解那份價值的最後一道防線。不管我們今天是訂出什麼目標,「嘗試」的過程才是真正終極的目標,因為所有的目標最終都是為了擴展舒適圈而被設定的。就像我們不會去訂今天要吃三餐,明天要能騎車到公司上班,一年後自己還得能吃能睡這種你聽了都發笑的”目標”。可認真去想剛剛那些問題,你還真的會發笑,這不就是我們肯定非常有把握可以”達標”的設定,不是嗎?可你也知道,這種達標並沒有帶來什麼重要的價值。

不管看起來再無理的目標,都不是浪費時間,沒有價值的。

因為透過思考目標應帶來什麼價值的過程,我們會像大老闆那樣看得更遠;透過拆解成更小目標的過程,我們會幫「見樹不見林」的執行者,預先看到一些阻礙的可能性;透過嘗試執行的過程,我們會思考怎麼樣做得更有效率,優化更多的程序及行動。這些擴展舒適圈的實質進展,或許沒有直接變成營收,但一定是”應收帳款”。為什麼?因為我們確實就是有在進步。所以我們自己得是那個看到這些價值的人,別人可以不認同,但我們自己一定要是那個看得懂的人。應收帳款,就是持續不斷的進步下,必然會在某一天收到的價值。

Don't miss what's next. Subscribe to 技管思維:
This email brought to you by Buttondown, the easiest way to start and grow your newsletter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