技管思維 logo

技管思維

Subscribe
Archives
August 6, 2022

可能其實根本就沒有所謂的「第二大腦」?

在嘗試了幾週的卡片盒筆記法後,我想我應該真的不適合這種架構。甚至連之後會不會繼續使用Obsidian都是個問題。😕

不得不說,卡片盒筆記法的說明和(預期)效益都十分迷人,可我一直都卡在怎麼把寫下來的筆記做「連結」。原先在面對已寫過的上百則筆記時,我實在無從下手去做「連結」這件事。後來索性把所有筆記都清空(正確來說是搬到別的位置去),從乾淨的環境開始連結,結果也是遇到同一個問題。面對一個筆記「該被連結到哪裡去」,始終沒有一個可以固定下來,或是足夠容易判斷的規則流程。這不禁讓我再回頭思考,關於「第二大腦」這個構想的問題究竟在哪裡?

我真正能深入思考的場景,其實只有寫作,就像現在。

如果我需要每一則筆記,或是大部分的筆記的記錄過程中,都要花下更多的時間去思考,去想現在的內容跟以前的哪個知識有關係,或是這則筆記應該要放在哪個資料夾,甚至可能還得思考,我是不是有什麼檢查清單上的欄位沒填…(其實這些事情的本身也是問題:我真的應該想這些事嗎?😅)

"對我而言",這因人而異。但對我而言,這就是個不適合,無法是一個可持續做得到(sustainable)的方法。而筆記術這件事,確實是要一個依賴長期累積的才能產生複利效果的事情,"如果"能做得到,就能有複利效果,這當然很好。可如果我真的就是做不到,我不但沒辦法獲得複利效果,而且還會產生整理,挫敗,自責的成本,那真的就不是一個正確的方向。🙅🏻

我們可以常常"記錄",當下當然可以有一些簡單的,可承擔(affordable)的思考,但重點還是需要放在記錄,而不是思考。因為你可能手邊有正在做的,更重要的事情,比如說我們正在閱讀,不管是書還是文章,若是因為筆記術的要求,我們在記錄了些腦中的想法的同時,我們開始翻起自己做過的筆記,開始進行整理或連結這些事情,這直接造成的問題就是:

脈絡切換(Context Switch),這絕對是每個時間管理或工作術都會告訴你的大忌!🙅🏻

這並不是說,我們在閱讀的過程有源源不絕的想法的時候,我們要放棄它們不寫出來,如果有想法當然可以寫出來,這很好。因為當想法源源不絕冒出來的時候,我們其實就已經context switch一次了,這時候若我們又硬是要放棄它們,硬拉回眼前正在閱讀的內容,那就是再context switch一次,一樣不值得。所以真正重要的原則就是順其自然,有就寫,沒有就繼續讀。不用因為筆記術的要求,而和自己的大腦"真正"的運作狀態去抗衡。大腦的運作是千變萬化的,不是筆記術可以規範得了的,是筆記術要配合我們的大腦,或是說是「第二大腦」要配合我們的大腦,而不是要我們的大腦去配合它。

以我自己的工作需求或是知識管理需求而言,我最常需要的是「發布(publish) > 協作(Cooperate/co-edit) > 編輯/寫作 > 整理」。「整理」幾乎是因應筆記術而新增的項目,事實也證明我根本沒有時間可以去"整理"什麼東西。對我而言,在頡取資料/知識的當下,我只能有一點點時間的額度,可以分配給「它該放在哪裡」這件事上。若它需要花我太多精力去思考或整理,我最終只能選擇放在一個"暫存"的位置(然後就沒有然後了…😅)。

或許我們給這些筆記術太過名過其實的名稱了。無論怎麼記錄或整理,它們終究就是一個思考後的產物及記錄,真正在"思考"的只會是我們的大腦,筆記不會思考,沒有所謂的「第二大腦」(這麼說來…我那本《Building a Second Brain》可能要跳過了…😅)。所以要選擇什麼筆記術,怎麼整理自己的知識,關鍵還是要跟真正的大腦🧠配合。筆記的管理,就是「個人知識管理(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)」系統而已,如果我找得到我要的知識,並且可以拿來思考及建立行動,這就是一個好的系統。

Don't miss what's next. Subscribe to 技管思維:
This email brought to you by Buttondown, the easiest way to start and grow your newsletter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