技管思維 logo

技管思維

Subscribe
Archives
March 7, 2023

和朱騏在PinChat聊到自媒體及寫作

I’m Chi | Homepage

朱騏是一個「從0到1」的自媒體創業者,儘管他現在還沒變成全職創業者,但他現在的所有產出,活動及課程規劃,都已經完全就是一個自媒體創業者了,因此我常向這位老師討論寫作的事。

之前發了信(正確來說是又寫了篇文)詢問他的想法,最近他正好試玩PinChat,所以我們就在PinChat上聊了下:

我個人覺得你的寫作長度很剛好,是非常好讀的長度。 題材因為我自己也在軟體業工作,所以都覺得很好看。

能受到他的肯定,我是很開心的。

雖然我才剛慢慢回復寫作的步調,克服寫作的心魔,想辦法找到那個「沒錢我也願意寫」的主題中,不敢說現在的內容多有趣或是多有料,但他的肯定很具體也很明確,給我很大的信心。

(不過PinChat的信件通知功能就很糟糕了,除了第一封信有連結以外,其他的信件竟然都沒有內文。我得打開第一封信,找到連結打開後,我才看得到訊息)

他覺得我的內容沒太大問題,我也很坦白告訴他我的問題應該是心理問題:

我想我的問題比較像是心理問題,或是還沒有”準備好”要變成自媒體吧。這可能需要先不斷的寫,把心魔的問題都磨掉了,才有可能再前進一步了。

他也分享了自己的看法:

哈哈,其實這個問題我自己也一直在思考,寫作其實也可以很功利。這裡的功利我指的不是賺錢,是學習新事情,反而文章對別人是否有幫助、能不能賺錢都是其次。只要我能一字一句把我學的東西、觀點寫出來,那我就真的懂了,否則其實很容易被問倒。

我覺得寫作其實很像是在寫產品文件、技術文件,我們要寫的一個主題就是一個產品。如果我寫的文章愈多,表示我對這個產品的思考就愈深刻。

當然,他也認同「養活自己」還是最優先的事,若是養不活自己,其他的也是假的。😅

接下來,他算是開始說了下我前一封信詢問的問題:

自媒體(假設只有文字)的工作,究竟是「寫作」,還是「產出文字」?

他的回答是這樣的:

我覺得寫作的重點不太是產出文字,而是把你在某一個時間點的情緒和思考記錄下來,簡單說就是 ==記錄每一個人生時段的經驗,這些事情錯過就沒了== ,用AI也沒用,因為AI沒辦法幫你把一些深刻的體驗寫出來。

這真的是有日更資歷的人,才講得出來的深刻洞見啊!😤

所以「寫作」是自己當下真實的思緒,或是一些想法整合出來的結論,只是最終的形式是「產出文字」。那關鍵字就是「自己」啊。

如果只是用ChatGPT把一些”重點”或是”問題”丟進去,然後把它回答的東西整理出來成一篇文章,其實「自己」的成分自然就少之又少。反之,就算是同樣的動作好了,如果真的是自己有想法,有聲音要出來,就算一開始是用ChatGPT整理產生綱要的,但最終也必然是自己去把細節寫出來。這樣的作品,因為最終還是自己的聲音,因此仍然算是「自己」的寫作。

所以那個界線很簡單:如果從頭到尾,整個作品都只看到ChatGPT的想法,而沒有(很少)自己的想法/聲音/觀點,這樣的作品就沒有意義了,就真的是「產出文字」了。

他也補充了些他的觀點:

沒錯沒錯,其實重點就是個人的經驗。例如你說 vim 教學,我 google 可能可以找到 100 篇。但你這篇可能會參雜自己的血淚史,以及你在這段過程中幹的要死的經驗、它對你後面的人生行動有什麼啟發,這些都是AI寫不出來的。

是我的「人生」,如果不是由我來記錄,AI也不可能產生得了。

所以這幾乎驗證了我之前的一個疑問:

現在的心境轉折,是做出重大改變的根本理由。為什麼歐美人士可以有那麼”多產”的自傳?為何有那麼多資料會被留下來可以拿來寫自傳?我認為很大的理由是他們有很紮實的記錄的習慣。

也就是說,其實他們不過就是很紮實的在記錄「自己」的聲音而已。以前沒有什麼線上平台可以發佈,他們就是寫,然後留存。他們不一定會投書到報紙或雜誌發佈,但他們就是有記錄的習慣。這樣的文化,才造就了他們有超級多產的傳記或記錄片的素材。

所以想了想,我究竟在執著,在矯情什麼?為什麼我有那麼貪心的思維,覺得花了時間去寫,一定就要從”最大化”這個過程產生的價值,想說要把學習的過程消化輸出,想說一定要寫出對讀者有”價值”的內容?

後來我也說了下我的想法:

所以這件事真是需要一點”訓練”。有點像是把一個素人訓練成演員那樣,素人要上台表演一定要準備很久,可一但每天都演,演得好演得爛,都強迫自己要演,演到最後就不會再有什麼”不好意思”的害羞了,就完全可以演出”自己”的內容了。所以我就是那個還在”在意自己投入/回報”的階段,還是個「素人」,哈哈。真正的職業演員,就是融入到自己血液的那種,演出的就是自己的風格。

其實于為暢老師有個觀點,我認同,但參不透:什麼作品都有受眾。你也說過「新手可以教新新手 」,聽起來好像都”合理”,但又覺得有點難說服自己。

如果這個觀念變成「每個風格都有受眾」,似乎就不會那麼難理解了。

其實不斷的寫,寫到最後,必定會寫出自己的風格,不管寫出來的內容是否真是什麼”新鮮事”。寫作是可以有「主流口味」,可以有大家”比較想看”的風格,但那只能是一個…「在地化(localization)」調整 (哈哈…什麼鬼?「在地化」都出來了😂…不過我想不到更精準的描述就是了…)罷了。真正的核心,還是看有沒有「自己」的風格,有沒有「自己」的成份在裡面。以現在來說,資料本來就已經看不完了,再加上ChatGPT可以隨時產生更多的文章,其實深入思考後就會搞懂一件事:

讀者是在讀你的角度,你的風格,你的口吻…這些屬於「你」的風格,不是在讀那些網路上本就查得到的事實。

最後,他做了些總結:

總結一下:本質就是寫自己,先把自己的經驗、經歷寫成文章,後續再來學習「讓更多人喜歡(你說的在地化)」,做「日更」確實是強迫訓練。

對話到這裡告一段落了,是非常愉快的對談。這種寫作之甘苦談,真的只有過來人最清楚。寫到這裡,原有的思維,可能會想著「結論」該怎麼寫,但我想我不會再把自己套入任何框框當中,寫完了就是寫完了,自己所有的經歷有寫出來,今天就完成了一天美好的日更。

(結果還是寫了結論,哈哈~)

Don't miss what's next. Subscribe to 技管思維:
This email brought to you by Buttondown, the easiest way to start and grow your newsletter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