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HH和Jason Fried的一些智慧
DHH和Jason Fried是SaaS界的名人,他們的代表作是「Basecamp」這個任務追蹤系統(Issue Tracking System)。他們還寫過一本書叫《工作大解放(Rework)》,裡面都是他們在創業時期的一些經驗。最好笑的是,我雖然很早以前看過這本書,但那時候完全不認識他們兩個人。他們是軟體產業的小公司創業者的代表之一,因此會有許多和大公司截然不同的工作文化及智慧結晶。
今天于為暢的電子報收錄了他們在Twitter的一系列重要發言,因此我也收錄了三句跟我們比較切身相關的分享給大家。
Nobody is an overnight success. Most overnight successes you see have been working at it for ten years. ~ DHH(David Heinemeier Hansson)
沒有人是一夜成名的。你看到的多數一夕成功都已經為此工作了十年。
大家都喜歡一夜成名,也喜歡聽一夜成名的故事,僅管大家都知道沒有這回事。 沒有人真的是一夜成名,那些成功的人,都得經過無數個「一夜」,從無數個「成名」的期待從失望,再爬起來繼續下個「一夜」。 也就是"Fake it till you make it",不斷的"弄假",才有機會"成真"。
許多公司一年打一次考績,晉升一批人員。我曾是那個格局不大的小雞,總是覺得懷才不遇,為什麼主管沒有看到我的努力和付出。隨著自我成長的習慣建立,懂得越多就越能接受這些事實。他們都不是"突然"獲得升職的,必然是不停的累積被認可了,不斷的成果被看到了,最終才獲得被晉升的肯定。他們必然是在每一個工作日都不浪費時間,認真輸出並嘗試產生任何一丁點不起眼的價值,最後才累積成一個能被看到的成就。
所以我們都要習慣《Don't prove, improve》的思維,累積每一個「一夜」,才有可能「成名」。
Secret to productivity is not finding more time to do more stuff, but finding the strength to do less of the stuff that doesn’t need doing. ~ DHH(David Heinemeier Hansson)
生產力的秘訣不是找到更多時間去做更多事,而是找到如何去少做那些不需要做的事。
有許多關於「富人心態」的資料(像是《習慣致富》這一本,不過我還沒看😅)都提到這件事:為什麼大多數的人都難以真正富裕,因為都是「節流」的窮人心態。唯有用力投資自己的「開源」心態,才能真正達到富裕。
所以「提升生產力」就像每個人的一天都只有24小時一樣的有限。真正該做的就是儘量減少那些不該做的事,每一分每一秒都珍貴,就算再怎麼有生產力,再怎麼有效率,都無法補回浪費的那些時間。
我以前常玩那些生產力工具,包括許多筆記軟體及Google相關工作服務。它們確實提高了我的生產力,但現在我不太玩了。因為我也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:我需要的不是生產力工具,而是需要專注力協定。「提高生產力」就像幫你多搶過幾個紅綠燈一樣,省出了幾秒鐘或是幾分鐘,但若是沒把時間花在該做的事情上,浪費的時間都是以「小時」計價的。有時那些不是最重要的事情,會讓我以為是"順手"可以解決的,但實際上都沒有那麼"順手",不是前置作業過長,就是容易在過程中分心。
所以與其不斷的去思考「怎麼樣更有生產力」,不如認真去規劃怎樣可以「更專注在該做的事」。
Repeat something important & say something new. ~ DHH(David Heinemeier Hansson)
重複重要的東西,然後說些新的東西。
這句話乍看好像有點摸不著頭緒,但我有悟出一點東西。也就是重要的習慣要持續重複,但每天都要消化一些新的資訊,然後輸出。
許多重要的技能都是刻意練習出來的,許多重要的思維都是重複驗證內化的。「複利效應」說是成功的唯一秘訣,應該不會受到質疑,而這也是為什麼每個人都喊著要成功,都知道怎麼成功,但都很難真的成功。
「Repeat something important」已經很難了,若要做得到「say something new」就更難了。因為跨出舒適圈是另一個大家很會喊,但卻都做不到的事情。所以中外成功人士的智慧都是一樣的,有時在堅持不下去,在迷惘的時候,回頭看看這些智慧結晶,可讓自己再回到正軌,繼續打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