純文字思考,可能沒想像中那麼難(下)
思考
很多人說還是習慣用白板,紙筆自由繪圖來輔助思考,我懂,也很合理。
但面臨遠距工作已成常態的狀況下,學習如何使用數位工具,把腦內的思考網路具像化,已經不是一個選擇,而是一個必要的技能。你也許會說你可以把討論完的東西,拍照再同步給大家就好;你也許認為你不需要把來自不同媒體的資料,”貼”上白板或紙張來跟別人討論。算是事實,只是這就像你堅持要看傳統電視/報紙,堅持不用手機報稅,堅持要臨櫃轉帳一樣為難自己,也為難他人一樣。在協作的過程中,如果你的產出是不能再被編輯的,是”死”的資料,那就不是高效的協作,至少在版本同步上不是高效的。
要用來「思考」的工具,最重要的考量是能否高效的「插入想法」,「建立連結/關係」及「見樹也見林」。
我曾經很看不起心智圖😅,但現在我才比較能理解它做為「思考」的工具而言,其實是很滿足這些需求的。心智圖工具能很方便高效的插入想法,而且在建立(調整)連結關係也很方便,若是將所有的節點都予以適度的收合/擴展,心智圖工具都能很高效的完成。目前比較大的限制則是在資料來源可能有多種媒體的狀況下,”只是”心智圖就沒辦法滿足了(目前能滿足的有Weje及Heptabase)。
那為什麼我之前看不起心智圖呢?就是因為我之前沒搞清楚它的角色是「思考」。
以「記錄」的角度去看待它的話,就會發現心智圖非常容易受到工具的限制。也許「簡單」和「快速」還可以技術上克服,但要「整理到其他系統」去就不那麼高效了。多數的心智圖工具可以輸出圖,有些工具可以輸出markdown或RTF,都不是很容易可以直接使用的內容。「寫作」嗎?…完全不是同一種東西。但最重要的是什麼你知道嗎?
心智圖不是用來”發布”或”記錄(儲存)”的,那是你的腦內網路。
那有點像每個在幼稚園的孩子畫出來的「我的媽媽」,會有各式各樣的奇珍異獸一樣。
我以前常吐槽別人的心智圖說,這個節點究竟是什麼?那個關係又是為什麼?怎麼都沒有明確的定義?現在懂了:那本就是每個人自己自己的腦內網路,所以就是自己的定義,怎麼可能會跟你想像的一樣呢?你不是他,他不是你啊。
各種知識管理工具的矛盾
之所以來來回回試了一些筆記工具/服務,都無法真的找到「一站式」的解決方案,其實不難理解。
首先,在追求「捕捉」面向的工具,為了滿足「簡單」和「快速」的需求,必然會朝向「簡單易用」的方向設計。也就是說不會有什麼自定義的樣式,排版,發布或是設定連結關係的設計,也就是說會有較多的「表達阻力」;追求「寫作」面向的工具,為了滿足其實很多的寫作需求,就會有許多功能可能需要瞭解及調校,直接帶來的就是「使用阻力」,“功能齊全”的對立面往往就是”上手困難”。兩全其美很難,更難的是在兩全其美好帶來的「移轉阻力」。好的工具應該不能是免費的(這麼困難的事情,不值得用戶付費嗎?),甚至不能是開源的(如果找不到能掙錢的商業模式的話),當你一但一頭栽進入使用,把許多資料往裡面塞之後,這套工具就紮紮實實的對你產生鎖定效應。一來你不容易找到更好的,二來你得期待更好的那個工具,也得更好的把前一個系統的資料導入進來,才能無縫接軌。最後,若它不能把你的資料導出成容易處理的資料,你還是只能被鎖在裡面繼續使用。
最終我們又回到了文字
Markdown剛發明的時候,有些人不理解它和HTML有什麼不同?不就只是一個更簡單的標記語言嗎?隨著用它的人充滿了整個工程師圈子,影響了整個開源社區,甚至成為許多筆記服務,論譠,甚至是通訊軟體都支援的格式(當然,現在也是用著Markdown在寫這篇文章),在這個過程我也漸漸理解,Markdown是怎麼解決了我們在「捕捉」和「寫作」的問題。
在我們要捕捉想法的時候,比起HTML,Markdown的「純文字可讀」,就同時滿足了方便和快速。快速就不用說了,足夠限制的 tag 設計,內文沒有辦法有花裡胡哨的樣式設定,因此它可以輸出成其他格式(docx,pdf,rtf 等) 而不跑版,它是所有文件檔案格式的 “最小公倍數” 。反過來可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, docx , HTML 或 RTF 它們轉其他格式要不跑版, 都得在限制格式下才有可能。輸出成PDF 雖然不會跑版,但只能是輸出用( 有工具可以編輯?我知道,但這就又卡到跨平台,或是好不好用的方便性問題) ,無法用來快速輸入。
寫作也是一樣,足夠多的限制讓創作者能專注在內容上,反正沒什麼好設定的,發布上也沒什麼問題( 所有文件的最小公倍數,記得嗎?) 。最有趣的是影片,源碼或嵌入連結,這些需求在工程師們的努力下,Markdown反而幾乎成為最沒有問題的那種格式。
如果 Markdown 解決了「捕捉」和「寫作」的問題,那 Mermaid 就算是解決了「思考」的問題。
上面這些圖,也是把腦內網路,透過 Mermaid 腳本 “寫” 出來的。舉其中一個例子:
flowchart LR
記錄 --> 第一時間抓到靈感
第一時間抓到靈感 --- 簡單
第一時間抓到靈感 --- 快速
記錄 --- 容易整理到其他工具/系統中
和 Markdown 強調 “純文字可讀” 的精神一樣, Mermaid 腳本也是透過儘量簡單,儘量具像化的符號來描述這張心智圖。
到此為止,文字確實”滿足”了知識管理的「捕捉」,「寫作」和「思考」的最小需求。距離”解決”這些需求來說,單純只用文字,距離完美方案是有一段。但想到最後,與其在各種工具做權衡選擇,把注意力放回內容本身 - 也就是文字,然後嘗試擴展它滿足「寫作」的需求(Markdown),甚至是「思考」的需求(Mermaid),逐漸熟練,建立起自己的處理管線(process pipeline),可能會是能走得更長久的一條路。
用文字思考,可能沒有想像中那麼難
這篇寫了蠻多東西,而且是在假設讀者聽過一些知識管理的觀念及工具下寫的。難免步幅有點大,步調有點快,甚至有點亂跳(如果有任何疑問,都歡迎來信討論囉~)。全文是用Markdown寫的,用Mermaid畫了一些圖。但這全程,其實是透過一系列的關鍵字先起頭的:
學過很多知識管理系統
用過很多筆記工具
知道心智圖
意識到「記錄」,「寫作」和「思考」是很不同的兩個面向
記錄
要求快速
要求簡單
第一時間抓到靈感
容易整理到其他工具/系統中
寫作
限制文字格式,才能專心寫
限制工具功能,才能專心寫
怎麼保存
怎麼發布
好修改
還是需要格式
超連結
圖
影片
源碼
思考
怎麼把腦內網路具象化
怎麼高效插入想法
怎麼高效建立連結/關係
怎麼高效編輯維護
要見樹,也要見林
為什麼最終又回到文字
滿足了功能需求,就無法滿足簡單易用,造成使用阻力
滿足了簡單易用,就無法滿足功能需求,造成表達阻力
如果真的有兩者都能滿足的工具,就無法滿足移轉需求,有嚴重的鎖定問題(Lock In),就算資料是我的,也會被工具綁住
最終只有文字滿足所有需求,是所有需求的交集處。
它無法100%滿足需求,但又有足夠的可能性去擴充
它免費,不會被鎖定在任何系統/工具/服務中。
Mermaid Script
和markdown的角色一樣,都是讓文字本身具可讀性,又可輸出成不同的格式,提供更視覺化的產出物
如果markdown解決了「文件」這件事,那mermaid就是解決了「思考」這件事
為什麼會有這個訴求?也就是「易用」,「豐富」及「鎖定」這三個面向彼此的衝突是不可能被解決的。
正確來說是不可能"完美"解決,而文字是最好的起點,可讓任何人"客製"成自己想專注的地方。
就像這樣,把自己想到的東西就一股腦,沒有脈絡(Context)的亂吐一通。
然後再用Mermaid組織一輪(變成圖)後,最後才輸出成這一篇。
或許,用文字思考沒有想像中那麼難,不是不可能,接下來就繼續試試看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