長期思考,不在眼前
隨著公司越來越大,產品線越來越多,許多人都會有一種感覺,就是要做「真正重要」的事情難度越來越高。還在小團隊時,重要的決策就是幾個人攻防一輪,很快得到結論後,就下去執行了。可人一多,產品一多,大家手上要背的業績就多,要兼顧的KPI就多。每個人工作時間還是8小時不變,改變的就是選擇該做什麼事情。
大家都會挑「重要」的事先做,但問題是,那是指對個人的業績達標是重要的,還是指對公司的目標是重要的?對個人的生產力是重要的,還是對組織的運作效率是重要的?對迫在眉梢的出貨危機是重要的,還是對程序及文化是重要的?
公司開會效率不彰已經好幾年了,直到大老闆沒有會議室可用後,大家才被逼著去上課。為了要上課,於是去統計開會時間和頻率,精算出最終的「開會成本」。一直到這個數據出現,大家才比較能具像化的瞭解,成效不佳,沒有必要的與會,其實是一筆非常可觀的成本。大老闆很快的指示要達到「高效會議」的目標,指定了指揮官,各部門都必須配合,整件事做到目前為止,也算是蠻有聲有色的。
有的團隊憑感覺做專案,老闆相信專案負責人的觀察和直覺。而有的專案非常用心的去做市調,取得了關鍵數據後,用來說服自己的部長,再說服部長的老闆,從而取得更多的資源,做一個更大的專案。而只是"覺得"某些工作很重要的團隊,因為沒有足夠的資源(人力和時間),最終也只能放著那些"覺得"重要的工作,一年拖過一年。
近期我們要決定選用哪個平台,做為接下來的主力開發平台時,面臨了「現在夠用,但長期成本高 vs 現在太貴,但長期成本低」的選擇兩難,結果當我想起我要調一些人力工時的相關數據出來的時候,我才想起來我當時並沒有強制要求要做這些記錄,當時的縱容,換來了我現在也陷入了選擇的兩難。
常看文章或書籍,會說管理不能肓從數據,要思考數據代表的意義,挖出問題後面的問題,我認為是沒問題,沒打算去反駁它。可這種「見樹不見林」的方法也許effective,但終究不夠efficient。要想的問題越大,越遠,越模糊,牽涉的人越多,越是不能依賴主觀意識來決策。就像網路寫實雞湯寫的一樣:「女人也許會欺騙你,兄弟也許會背叛你,但數學不會,不會就是不會。」,儘量正確的理解資料來源及環境,儘量正確的解讀數字背後的意義,再怎麼不100%正確,也比相信自己的直覺或主觀正確。
取得量化資料是理所當然的額外成本,對工作效率沒有幫助,對短期業績沒有挹注。對組員要求這種事情,就是要做好遭到反抗及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。可以討論怎麼優化取得的方式,可以討論小步執行,慢慢放大,要有的是持續迭代覆審的計劃,但不該有的就是「立竿就要見影」的思維。當我們在讚嘆先進國家透過衛星空拍圖,取得更精準的資訊,做更精準的決策時,我們不能選擇性失憶,忘記他們投入了多少,投入了多久的資源在這一塊。
有數據才能做更好的決策,這誰都知道。但只是「知道」,我們和別人沒什麼兩樣。
有為了拿到數據的投入和優化,這才是「計劃」,有這種長期思考,累積起來才讓我們有機會跟別人不一樣。
「長期思考」只是在決策的時候,需要有一些數字來增加說服力嗎?不,其實還有更長遠的,就是要建立起「文化」和「系統」。「文化」就是除了你自己,整個團隊都要相信這是對的,該做的。而「系統」就是大家真的有會去做它的流程及程序,甚至有稽核,確保這一切不會只是說說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