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ill Gates 的對話式讀書
Bill Gates 的看書習慣,到今天再回顧一次,還是覺得受益良多。
看了一半就沒興趣的書可以「棄坑」嗎?揭Bill Gates看書的4個堅持,成就了今天的他
邊讀書、邊用自己的話做筆記,才能真正幫你讀懂這本書,才不會過目就忘。 「三思而行,百折不悔」,決定開始閱讀一本書後,無論如何都要把它看完!
身價超過 860 億美元的Bill Gates說:「雖然我現在可以去任何地方,向任何人討教,但是,閱讀依然是我得到新知識的最主要途徑。」Gates表示,雖然他已經掌握了某些書內的知識,但是,這些書依然可以啟發他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。Gates說:「如果你無法用簡單的語言去解釋一件事,那你對它還顯然還不夠了解。而做筆記,才能夠讓我確認自己有真正在思考書中所說的一切。」
要讓筆記達到最大的效益,我們要用自己理解後的文字來做筆記,而不是大量運用原文。而且,筆記應該要簡單和有選擇性,不要將全部資訊都記下,而是選擇我們真正想要了解的。最重要的是,在完成筆記後需要仔細的再閱讀一遍,確認我們寫下的東西是清楚的,避免之後再看時完全不知道自己當時寫的是什麼。
如果我們沒有讀完一本書,我們可能會錯過作者重要的觀點,或者是對之前閱讀的部分產生誤解。更重要的是,Gates相信「堅持」是人生中重要的美德之一,因此,就算是閱讀也不應該半途而廢。為了確保自己能夠做到這一點,Gates在選擇書時會「三思而行」,才能在閱讀過程中「百折不悔」。看到他不同意的論點時會更努力的做筆記,所以,很多時候他會花更多的時間在閱讀不喜歡的書(因為不停的做筆記),反而喜歡的書很快就會看完。
其實,對Bill Gates來說,閱讀就像是一種”除錯”吧?看人家講述他的理念,非但不是全盤接受,還很批判式的寫下自己的思考。讓人家全部說完的同時,也讓自己全程都思考過一輪(含輸出),是有一種「征服了這個作者」的感覺。
這其中當然也包括了和這個作者”對話”的感覺。Bill是一個內向的人,他喜歡以自己的方式探索這個世界,所以也喜歡以自己的方式與節奏,來和這些作者對話。以資訊爆量的這個時代來說,別說是讀書,光是讀新聞就讀不完,有一大堆的文章及評論可以讀,大家都在發出聲音,要吸引我們的注意力。每個人都只有24小時,那為什麼Bill總是在讀書呢?答案可想而知:品質 。每個人都可以寫文章,卻只有少數幾個人可以寫書。因為「書」就是那種對該主題的結構性及完整性有高度要求的一種出版品。講極端一點,若沒有在該領域深耕夠久,是沒辦法出得了書的。他也曾說過,只有零碎的時間才會用來看看影片及散文。
若想要瞭解一個特定的主題,他就會用讀書的方式,向該主題的”大師”對話(如前述,即便作者不是知名的專家,但至少都是深耕夠久的達人)。甚至他可能並沒有帶著要”學習”的壓力,他只是要”對話”,然後讓自己的大腦參與其中,寫寫自己的想法,這樣就夠了。如果是這樣的思維模式,那他堅持把書讀完,就不會太難理解了。他本就不是要接受這個作者的所有想法,只是要”對話”,對話及思考本身就是學習。不喜歡,不同意的書,在閱讀的過程寫下自己的想法來反駁,雖然花下不少時間,但這個過程一樣產生了絕佳的學習效果。
我近期持續有意識的在刪除一些我根本沒空閱讀的RSS,像是一些”名人”的貼文,或是科技媒體的評論文。這些文章被我歸類於「閱讀」,本質上也沒錯,只是現在再回頭思考這件事情,算是開始有一點不一樣的分界了。「書」之所以沒有被熱點文,知識文,評論文這些”好入口”,”風味佳”的文章淹沒,也沒有被印刷華麗的雜誌取代,就是因為它帶給我們的是深度的對話。
這就讓我想起之前讀過的那本《槓桿閱讀術》對於「多讀術」中提到的,不要盡信一本書,要瞭解一個特定的主題,要讀好幾本同主題的書,每本書都講到的內容,就是該領域的重點。結果Gates的讀書方式看來是光譜的另一端,他是需要認真選書的。然後才要求自己一定要徹底讀完。
其實不管是光譜的哪一端,有一點是相同的:思考。
「多讀術」提到要讀許多同主題的書,在閱讀的過程確認出哪些是真正的重點。在我看來,在”確認”的過程,其實就已經在思考了:這個主題是否讀過?跟前本書描述的是一樣意思的嗎?如果不同,是否基於不同的前提條件造成的?